治反胃二法附吐酸二法
数字化伍德灯 https://m-mip.39.net/nk/mipso_7004403.html 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治疗讲究理法方药。如何理解理法方药: “余观其临床脉案,必明其脉舌色症若何,病因病机若何,而后确立治法,何者为主,何者为辅,何者主治,何者兼治,一一详明,而后遣药组方,无不与病情丝丝入扣矣。宛如大将将兵,指挥若定,旌旗所向,稳操胜券矣。故法者,所以论治者也。理寓于法中,法合于病机,方随法而立,药因法而用。辨证之精审,于法中可见,用药之奥妙,赖法以指挥。法之作用,固不可忽视,法之运用,又在乎医人矣。” 反胃二法 饮食入胃,久而复出,吐出完谷,中医称为反胃。一般认为:本证初起是因胃寒脾弱,不能消谷,长期不愈,后天累及先天,可导致命门火衰,下焦虚寒。这种病的特点是食入不化,停留中脘,经过半天或一天后,完全吐出,吐势缓慢,状若完谷,并无异味,所以称它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这种病是由渐而来,反复发作,日久则导致脾肾阳虚,而见:面色?白,唇口无华,神气疲惫,胃纳不甘,脉象多是沉弱无力,甚则沉迟不应指,舌胖苔腻滑润液多,大便溏薄,小溲短少,形体消瘦。 初期治疗当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法调理中焦;晚期当以温肾助阳,补火暖土为法。 1、温中和胃,降逆止吐 反胃多是阳虚,脾胃受寒而成,这种病在早期并不很重,由于治疗欠当,中土受伤,脾胃升降失调,吐势日渐增重,始能成为反胃。在没有形成暮食朝吐,或朝食暮吐的时候,治疗时以调整脾胃功能即可,气逆则降气,有寒则温寒,日久形成吐若完谷,朝食暮吐即可用温中和胃,以降逆定吐。一般考虑用大半夏汤、香砂平胃丸、旋覆代赭汤等。 党参9克,旋覆花10克(包),代赭石10克,土炒白术10克,干姜6克,附子10克(先煎),炙甘草6克,灶心土30克(包煎) 加减法: ~在早期虚象不太明显时,可去党参、干姜、附子,加苏梗、半夏、煨姜或生姜。 ~若肝郁气滞者,上方可去干姜、附子,加木香、香附、郁金等;若有热郁时,加左金丸之类。 ~若反胃较久,干姜、附子、党参等益气温中之品用量必须增加,甚则可用肉桂、川椒温中祛寒之品。 本病除治疗外,应注意情志活动,气恼恚怒易加重病情。亦需禁忌冷食及难消化之物。 2、温肾助阳,补火暖土 晚期的治疗,必温肾助阳,补火暖土,从命火式微着眼。方如: 附片10克(先煎),干姜6克,熟地15克,肉桂粉3克(冲),党参15克,黄芪15克,生牡蛎30克,炒川椒3克(去闭目,炒令汗出) 附:吐酸二法 吐酸水,是胃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一般认为是胃热所致。即如《内经》所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1、辛开其郁,苦泄折热,以制吐酸 热郁化火,呕吐酸味,大便干燥,舌红口干,脉象细数。法当泄其木火,仿左金丸。 苏叶梗各6克,半夏10克,马尾连10克,吴萸1克 加减法: ~若火郁挟有食滞,舌苔根黄垢厚者,可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2、温养脾胃,疏解木郁,而止吐酸 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时有吐酸,但酸味不重,无心烦梦多等火郁现象。需用温养脾胃,疏解木郁方法,以止吐酸。 党参6克,木香6克,砂仁3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乌贼骨20克(打) 加减法: ~若属中阳不足,心悸气短,脉来细弱,舌胖腻,苔薄白,可用益气补虚方法,加黄芪20克、人参粉3克(冲服)。 ~或用单方:乌梅1~2枚,口含。 嘈杂是胃脘部嘈饥不适的一种感觉,甚则懊恼不可名状,得食暂止,有时食后复嘈,常与吐酸并见。一般认为多属胃热为主,久病虚寒证亦可偶见。胃热仍以清热为主,但药宜轻,不可过重。若病属脾胃虚寒者,宜用温养脾胃方法。 图片文字来自网络/编辑整理: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gx/11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见中药功效一览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