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国医堂
“夏养心”与心系疾病的治疗 夏季即将来临,根据《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和脏象学说,又到了“夏养心”的季节。为何说“夏养心”?根据五行学说,心为火,其气血流注时间为午时(11-13时),其经旺季节为夏。所以,夏天人的脉博一般比较洪大。心为火,其性热。根据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规律,夏季养心正是顺应其性、顺势而为。此外,人们常说“冬病夏治”,心脏系统疾病多发于秋冬季节,虽然原因各异,但其主要原因就不外乎一个寒字。陈年旧疾,寒凝难释。但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此时进行治疗,药物往往可直达病所,去除顽疾。凡属寒证,夏季治疗保健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但现在西医却定了许多心脏病的病名,冠心病、风心病、心梗、脑梗、脑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等等。人们常将这些疾病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而在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中西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保健和治疗方法也根本不同。 中医所说的心,并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脏”这个特定的器官,而是指与“神明”、与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的一个功能系统,包括血脉、包括心、也包括脑,包括器质、也包括情志。西医所说的心则只是指心脏这个器官。由于在引进西医时借用了心的概念,使人们对心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在医学实践中,西医更把心与脑、精神与器质分科诊治。 中医认为,心主火、主神明、其性热、其色赤、其味苦、其声笑。因此,凡是热性的、赤色的、苦味的食物和药物,都能入心。但同时,中医最讲究的是平衡,如果心气虚,则悲不已,如果心气实火太旺,则过热、神昏、笑不休,所以又说喜伤心,其实过悲亦可伤心。这些基本理论,既是指导我们养心基本原则,也是分析心病病因病机病理、确定治则的根本依据。 在日常保健中,如果心气不足,应多食赤色、热性的食物,如果心火太旺,则应多食苦味、凉性的食物。 至于说到疾病,中医认为,心系疾病,特别是久病不愈者,多因寒、湿、痰、饮、瘀引起,寒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缩,导致心痹、心胸疼痛、心梗、高血压(肝阳上亢类除外)甚至血管破裂,造成脑溢血,同时,寒还可造成水饮凝结为痰、血粘稠度增高、脉结代,造成西医所说的心律不齐、早博、间歇、停跳、高血脂、冠心病等。因此中医在治疗心脏病时,多采取蠲痹通阳、活血化瘀、豁痰利水、除烦降逆、五脏同调的办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按照病情由轻到重列出了一系列诊治方法,充分体现了上述治则。经一千多年实践检验,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此方所对之证,以寒饮为主,饮在心胞致痹,寒水射肺,致喘息咳唾短气,痛引及背,为早期心脏病常见证状。用药以温通散寒、蠲痹通阳为主,兼逐水饮。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所对之证,以寒痰凝结为主,较上证为重,因加半夏去痰。 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捣)一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两方所对之证,除寒痰凝结外,又有气逆胸满,病涉肝脾胃脘,病进一步,治以温通为主,因加桂枝、厚朴、枳实降逆通气,或加人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湿。 4.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此两方所对之证与上两方接近,但已到气塞的地步,水饮更重,病已及肺,因加杏仁橘皮以畅其气。5.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方所对之证多为病情迁延已久,时轻时重,冠心病者多见,病已深重。方中以大热之炮附子与利湿之薏苡仁配伍,药简力专,猛药救阳,可谓重剂。 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方所对之证颇急,心痛如刀绞,急以温通救阳方可获效。 7.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此方所对之证,病已危极,多为急性心梗将发,故急以蜀椒乌头附子救阳,以赤石脂固阳。8.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连年积冷,流主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此方所对之证重而复杂,病涉肠腹,治以救阳、温通、活血化瘀。 从上述八方可见,张仲景对心脏病多咎之于寒、湿、痰、饮、瘀,治法则尽为蠲痹通阳、活血化瘀、豁痰利水、除烦降逆、五脏同调为用。此与夏养心之意相通,应尽归于补法。 与张仲景注重寒热不同,陶弘景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着重于从五行含化进行虚实辨证,以药之五味行温补寒泻,从两方面施治,并兼有针灸治法。两人治法虽有不同,但治则相通,互相参照,更趋万全。 陶弘景说:“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德在耎(耎ruan,软)。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小泻心汤(第一方)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龙胆草 栀子(打,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第一方)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龙胆草 栀子(捣,各三两) 苦参升麻(各二两) 豉(半升)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上五味,得三升许,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小补心汤(第一方)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右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熬)大补心汤(第一方)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二两) 厚朴(炙,二两) 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无半夏)②辨心包络病证文并方(第二方)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小泻心汤(第二方)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大泻心汤(第二方)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黄连黄芩 芍药(各三两) 干姜(炮) 甘草(炙) 大黄(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小补心汤(第二方)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脉[时]结者方:代赭石(烧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竹叶(各二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大补心汤(第二方)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 人参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除上述治法以外,张仲景的灸甘草汤专治脉结代,五泻心汤专治心下痞,亦可参照。 治疗心系疾病,方法很多,但关键在于辨证,在于分析病因病机病理,诊断清楚了,自可应奏效。 传播中医知识,造福人类健康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nyeyou.com/xfhtz/3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通网
- 下一篇文章: 衡爱美宝重庆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