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上部很不舒服,不严重,却老不好,该用哪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33) 特别说明,文中方剂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半夏半升为45克,中药一两为15.克。我个人建议,使用经方,从小剂量开始。 写在前面的话 这几天要谈的,包括西医的一大类慢性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溃疡,肝炎,肋间神经痛,反流性胃炎,慢性肠炎,胆囊炎等等一系列疾病,也包括西医各种辅助检查,胃镜、肠镜、CT、磁共振都查一遍,却查不出问题来的一类症候群,这类症候群的特征就是患者自我感觉胃上脘胀满不适,很不舒服,但是医师去做腹诊,患者上腹部(心下)却不硬,或在软、硬之间,偏于略软,或干脆就是软。 这类疾病,虽然看似不重,但是治疗上却很棘手,因为存在着病程长,缓解难,病种繁多,鉴别困难的特点。 这时,中医不要受西医诊断的影响,严格遵循中医的思路来治疗,才可能辩证准确。 从腹诊来分析,这个时候,患者上腹部的硬度多为二级★★硬度(在软、硬之间,偏于软),和一级★硬度(按之濡、软)硬度。 先谈谈二级★★硬度(在软、硬之间,偏于软) 医师腹诊后,在胃脘上部,剑突下,指下感觉为二级硬度,传统上称之为“心下痞”。 治疗“心下痞”的方剂非常多,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其中最常见的几种。 1、半夏泻心汤: 上腹部(心下)不舒服,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有时会伴有呕吐和肠鸣。大便比较稀,或者有腹泻。舌苔多为黄腻、薄腻(不一定)。病机为热邪与水邪堵塞于心下。便秘者不宜用。 药物为: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黄煌先生治疗慢性病时,是按照一两=5g换算的,半夏用到15g。 我们要注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之间的比例:3:3:3:3:1 2、生姜泻心汤: 上腹部(心下)不舒服,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大便也偏稀,或者有腹泻。 和“半夏泻心汤”比较,这个证的胃肠间的“水饮”更多,腹中有“雷鸣”之声,而且常有打嗝。 干姜虽能温阳散结邪,却不能消泛滥之水,而生姜有除泛滥之水的效果,所以减干姜,加生姜。 药物与“半夏泻心汤”相同。 只是将“干姜”的剂量减为了1两,同时加了4两生姜。 3、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就是具备“半夏泻心汤”症状的同时,胃气更加虚弱,难以消化食物,所以消化不良“谷不化”等症状更加明显。 同时,也因为胃气虚,胃的守胃机能衰弱,胃气上冲,所以,患者容易出现心烦,焦虑不安,心神不宁症状。 此方的药物,同“半夏泻心汤”,但是甘草从三两变为了四两,大剂量甘草的目的是守胃气。 4、旋覆花代赭石汤 这个方证与“生姜泻心汤”类似,胃肠间的“水饮”泛滥,也会出现上腹部胀满,腹中“雷鸣”,打嗝等症状。但是“呃逆”的情况比生姜泻心汤更重。 药物为: 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甘草三两,人参一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其中“旋覆花”能消坚行痞,降逆止噫(打嗝);“代赭石”有重镇胃气上逆之功。 特别提醒: 半夏,生姜,甘草三大泻心汤,以及“旋覆花代赭石汤”,都需要“去滓再煎”,目的是再煎后使“生姜,干姜”等药物的挥发油消失殆尽,不再作用于人体肌表,药力集中于心下。 5、桂枝人参汤 桂枝加人参汤也会出现“心下痞鞕”,也就是患者自觉上腹部满闷不适。不过,患者一方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表热未除;一方面兼有心下痞硬,腹泻,或心悸等症状。 患者的病机是表证未除,同时胃肠虚弱,心下有水饮。 这个方子由桂枝,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所组成。 从药物来分析,桂枝可祛表,白术,干姜可祛内寒,除水饮,止腹泻;人参,甘草补胃气,滋胃津。 写在后面的话: 患者自我感觉心下有“充塞感”,胀满不适,但是医师在胃脘上部“腹诊”后,指下感觉为二级★★硬度,我们第一时间应该想到上述几个基本方。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心下痞鞕”的病因非常复杂,上述五方并没有穷尽一切,我们需要不断熟悉经典方剂的组方原理,以及各种药物的功效,以便在患者病情特殊,“无方可用”之时,自己通过“中医组方的内在规律”来组方。 这是一个漫长的修习过程。 下一章,我们将继续谈“心下濡”,上腹部软,但患者依然自我感觉胃脘上部有“充塞感”时,该用什么方。 感谢大家在这条路上的相伴。 相关阅读: 凭指下感觉,初步判断患者上腹胀痛该用什么方(中) 凭指下感觉,初步判断患者上腹胀痛该用什么方(上)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胃部胀闷感的好方,但有一些情况不能用! 看胃病,不做腹诊,搭个脉,方子就出来了——你敢吃么?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kl/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愛中医群课堂笔记第79期胃病问题
- 下一篇文章: 武冈人小时候常见又叫不上名的植物,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