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不适可从虚实论治,实者分气实、血实,虚者分阳虚、阴亏。用药大法,气实者理之,青陈皮、香橼皮、香附、木香、砂仁、郁金、佛手、枳壳、沉香曲、川楝子等;血实者决之,当归、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瓦楞子、延胡索、五灵脂等;若痛及两胁肋,于理气药中加柴胡、白芍、旋覆花等。

吐酸为兼症之一,虽有寒热夹杂之分,皆以左金丸、乌贼骨为主,据寒热不同而配伍;呕吐食物、嗳气上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橘皮、姜竹茹、生姜、半夏等辨证施治。

胃阳不足

颜老在临床上十分重视胃阳之作用,认为水谷积滞胃腑、阻遏不通而致反胃、恶心呕吐、泛酸诸症,多责之于胃阳不振、痰饮阻滞。药用桂枝、吴萸、荜拨、荜澄茄、干姜、半夏、公丁香等,气滞者加川朴、枳壳;夹食者加鸡内金、神曲、陈皮;若寒客厥阴而兼少腹胀痛,加入乌药、茴香之类,尤其是附子一味,常谓只能温肾阳,其实胃寒得附子,犹如釜底添薪,则火能生土,坎阳鼓动,中宫大健,则胃之通降功能得复矣。

凡阳气不到之处,便为饮邪留滞之所,正如《金匮要略》云“夫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用《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通阳化饮,白术、茯苓之苦淡健中渗湿,待中阳复振,阴饮自化。

若饮邪上逆,咳喘气促者,又可与旋覆代赭汤、苏子降气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等相配合,以加强降逆化饮之功。

金某,男,27岁。年6月7日初诊。

主诉:恶心一年余

病史:一年前患者因饮食油腻荤腥,出现恶心、腹胀腹泻,年7月14日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后服疏肝健脾中药至今年初,未见明显好转。现患者自诉恶心、清晨暖气,胃脘胀气痞闷,且不随进食而改变,伴头重如蒙,痰多易咳,色白,无泛酸、呕吐,无胃痛,夜寐不安,易早醒,精神欠振,二便正常。

初诊:一年前饮食不慎,导致胸闷泛恶,继之胸闷、嗳气,日渐消瘦,晨起多痰,神萎失眠。脉弦数,舌红苔薄而不润。胃阳不振,寒湿与痰浊阻滞,升降失职。

处方:姜半夏30g,茯苓15g,生姜5片,姜黄连4.5g,吴茱萸3g,旋覆花(包)9g,代赭石(先煎)30g,川朴9g,枳实9g,公丁香2.4g,14剂。

二诊:依胃中无阳义立法,晨起恶心,嗳气已见好转,痰少,面色渐华。舌红,苔薄,再取前法,以竟全功。

处方:姜半夏30g,白芥子9g,莱菔子9g,枳壳9g,桔梗6g,川朴6g,姜川连4.5g,淡吴萸3g,干姜2.4g,桂枝3g,泽泻9g,猪苓、茯苓各9g,白术9g。14剂。

药后泛恶嗳气等症俱减。

医案阐微

患者青年男性,见有口苦口干、嗳气纳差等肝胃不和症状,但其长服疏肝和胃之剂,症情却好转不显,应考虑有其他原因。脾胃主运化受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津液代谢失其常度,痰浊水饮最易生成。患者自述泛恶不适,胃脘痞闷有水声,头重如蒙,咳痰白沫,临床表现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似,故应考虑为水饮停于胃脘之证。胃阳不振,浊阴潜踞,乃见水饮积滞胃腑,用药非温通不得复其阳,法当温通胃阳,降气化痰。故投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半夏、生姜温化寒凝,降逆祛痰;茯苓益气健脾,渗利水湿。公丁香温肾助阳以煦脾土,旋覆代赭降逆和胃,黄连、吴萸二药,寒热配对,起燥湿和胃,开郁散结之功。二诊加五苓散加强利湿作用,饮去则胃脘诸证自瘥。

颜老治疗本案,从“胃阳不振,痰饮阻滞”入手,制方独到,升降通调,寒热兼施,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黄连、吴茱萸,寒热配对;旋覆、代赭,升降同施;半夏、生姜,温凝降逆;桔梗、枳壳,宜畅气机,宽胸利气;熔诸药于一炉不显杂乱,且起到振奋胃阳,温化痰饮之功效。

这两组药对值得学习:

①半夏、生姜:半夏“味辛,性平,有毒。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半夏久煎去毒,时间约半小时,并佐以生姜,亦制其毒。生半夏配生姜,即仲景之止吐名方小半夏汤,生姜不仅能制生半夏之毒,且能增加其和胃止呕之功,有一举两得之妙用。

②枯梗、枳壳:桔梗善利胸中之气,能开提气血,中焦为气所出之处,如有痰水饮食压于气上,用本品开通壅塞之道,升提其气上行,则痰水饮食自然下降。枳壳善于下气宽胸,功专降泄,人身之正气一时不能降,通其塞则能降也。两药合用,一开提,一降泄,则清气得以上升,浊气自然下降,恢复其升降气机,而无窒塞之患。

选自《颜德馨临证实录》

觉得好看就点个在看吧









































北京中科医院十二年致力公益事业
北京中科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kl/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