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方剂学常考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
导语方剂学的考点,比较零碎,历年来,考研学子都是在背诵方歌,但是仅仅是背完方歌还是不够的,接下来小编就为你们总结一下方剂学中方剂中的常考的药物用量比和特殊的配伍特点。 1.桂枝汤:重点掌握其特殊的配伍意义,方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比例为1:1),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之病机,体现营卫同治,祛邪扶正,邪正兼顾之意;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相助则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相助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2.九味羌活汤:此方的配伍意义中提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方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阁,组成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3.银翘散:《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4.大承气汤:方中的药物配伍体现了“通因通用”、“寒因寒用”之法。 5.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6.芍药汤: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7.六一散:方中滑石与甘草的用药比例为6:1。 8.参苓白术散:此方中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云:“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即因烦劳则虚而生热,采用甘温之品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为“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10.麦门冬汤:方中粳米、大枣益脾胃,化生阴津,助人参益气生津,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11.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因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体现了“滋水涵木”之意。 12.凉开三宝: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3.桂枝茯苓丸:本方治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也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13.枳实导滞丸:方中的药物配伍也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附:方剂药物用量比方剂中药物用量比 麻黄汤 麻黄:桂枝:炙甘草=3:2:1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石膏:麻黄=2:1 竹叶石膏汤 半夏:麦冬=1:2 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当归六黄汤 黄芪:当归=2:1 当归补血汤 当归:黄芪=1:5 阳和汤 熟地:麻黄=15:1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 麦门冬汤 麦门冬:半夏=7:1 枳术丸 枳实:白术=1:2 四逆散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1 六一散 白术:枳实=2:1 吴茱萸汤 生姜:吴茱萸=2:1 大补阴丸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泽泻汤 泽泻:白术=5:1 推荐阅读 ?朗朗上口的中医方剂速记顺口溜,好记实用! ?干货 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大全(收藏) ?《中医内科学》证型分类与治法方药大全 ?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中医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你一定用的到! ?教你如何巧记针灸五输穴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中医收藏必备!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好记实用! ?中医基础理论45个常考点汇总 更多医考资讯 重磅!卫计委、医改办、食药总局被撤销! 什么?医师实践技能淘汰率将有40%?! 基层医生考执业助理医师的好处,你知道几个? 领证啦!年医师资格证书领取通知汇总 注意:临床、中医类别医师的执业范围有变化了! 重磅!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意见出炉,从此打破"一刀切"! 最严举措:医生醉驾将吊销执业证书! 零基础也能考证?一张表告诉你两类中医执业医师的区别! 医考学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3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伤寒学堂旋覆代赭汤
- 下一篇文章: 打嗝没食欲他用这个方法轻松搞定跟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