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一六一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切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神农本草经》药解:

旋复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思考旋复花汤治疗肝着)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代赭石: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须丸。生山谷。(联系张锡纯所谓“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

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见贤思齐,诸家解释:

黄元御: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以外证虽解,而汗下伤中,土败胃逆,碍胆经降路,胃口痞塞,肺气郁蒸,而化痰饮,胃土壅遏,而生哕噫。旋覆花代赭石汤,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痰饮而开郁浊也。浊气上填,痞闷噫气,以旋覆花代赭石汤补虚降逆,噫气立除。若除后再用,则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尤在泾:伤寒发汗,或吐或下,邪气则解,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胃气弱而未和,痰气动而上逆也。旋覆花咸温.,行水下气;代赭石味苦质重,能坠痰降气;半夏、生姜辛温,人参、大枣、甘草甘温,合而用之,所以和胃气而止虚逆也。

胡希恕:胃虚极,客气结于心下,大便不通,气逆不降者,不限于噫气一证,呕哕噎膈诸证本方亦有良效,但心下不痞硬者,用之则不验。(《经方传真》)

思考:《素问宣明五气篇》载“五气所病,心为噫”;《辅行诀》中小补心汤、大补心汤皆含旋复花、代赭石治疗血气不足之心烦、噫气;结合《素问》及《辅行诀》是否可揣测:发汗、吐下后,气血亏虚,心气不足而成噫;辛散不及浊气壅滞而成痞,故用旋覆代赭汤(亦即大补心汤去竹叶、豆豉加大枣、半夏)散痞除噫。若如此,则噫气者不唯中焦阳气不足,胃气不降,脾气不升也。摘录《辅行诀》大、小补心汤如下:

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脉[时]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叶(各二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

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在《辅行诀》中旋复花之用非仅为降逆气也,更是补心(心欲软,以咸补之,以苦泻之)之要药。在《救五脏诸劳损病方》篇中载“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藉此亦可揣测旋覆代赭汤含补心以治噫气之意。

图文无关

李超

赞赏

长按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