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暗藏的ldquo八卦rdquo
小编导读 中医学的很多基础理论都和中国传统哲学密切相关,阴阳、五行、八卦……这些概念连通着我们对于自然万物和人体现象的共同认知。说到八卦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家或算命,其实我们人体本身就能看作是一个八卦,身体各部位的运行规律也隐藏其中—— 《周易·系辞》提出“近取诸身”的原则,以八卦配人身,则乾对应首、坤对应腹、震对应足、巽对应股、坎对应耳、离对应目、艮对应手、兑对应口。唐容川基于这一认识,详细说明了其中的原理。 乾卦应天,属阳。 人首在身体最高位,法天。通过鼻的呼吸接受自然之气,因此与天之气相通。植物的头部大都在下部,所谓“本地者亲下”;动物的头部大都在上部,所谓“本天者亲上”。 在人体,三阳经皆聚会头部,因此头面部能够耐受寒冷。头发为足太阳经循行部,太阳象天,循行全身各部,头上发际的轮廓犹如天际。也都是体现了“乾为首”的原理。 坤对应腹,是由于三阴经汇聚在腹部。 腹部并非指大肠、小肠,而是指腹中的网膜。唐容川认为,网膜内外皆有分布,包筋连皮为肌肉,因此属于脾土。脾的功能强,人体的油脂和肌肉就丰满。 乾卦对应首部而统摄皮毛,坤卦对应腹部而主肌肉,二者相配,在医学实践上有重要意义。如桂枝汤具有解肌的作用,主要是依靠大枣、甘草,同时啜热稀粥,填补中焦,由肌肉而外达布散。 震卦,从卦象来看为一阳在下,象征人体阳气自下而生;人身之中,少阳配属三焦,为肾中之阳,发于命门。 唐容川认为,命门有膜,“下为丹田气海,又下生筋直抵足跟”。下焦阳气充足,足部就会温暖。 《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者,用四逆汤、白通汤,皆以附子为主药,以生足下之阳气。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特别体现了震卦二阴在上、一阳在下的原理。 巽卦一阴在下,阳应于上,配属足厥阴肝经,主属血脉。 唐容川认为,脉中之膜,化生周身之膜。膜生筋,筋之大者下行于股部。因此,大凡股胫焦削肿痛,皆属于肝经统摄。 “肝主血脉”,因而股内部位也属于血分,治疗时应从肝经血分入手。 坎卦应水,在人身属肾,肾开窍于耳。耳内中央有一层薄膜,包裹人体阳气,称之为听宫。耳窍外通于空气,有声响震动空气,则耳内薄膜也会产生共振,因此能够听见声音。耳外空而内含阳气,象坎中满。如果耳内薄膜破损,阳气外散,坎中的阳爻消失,就会丧失听力。因此,肾气虚耳鸣,应当采用补肾的办法,以填复坎中之阳爻。值得注意的是,中爻的阳气,需要两阴爻以封藏。如果阴虚阳气被扰,也能够造成耳鸣,此时就应注意滋养肾阴。 还有少阳经风火壅塞造成耳鸣者,是由于相火扰动阴分,坎卦外阴内阳的状态被破坏所致。治疗时需要清相火以还阴爻,耳鸣就会痊愈。 离卦配属心火,心藏神气,昼出于目则醒,夜归于心则寐,“神随天日以为昼夜,而目随醒睡以司光暗”。 眼眸内含神水属阴,而阳气外发则能视物。眼科经常使用清火的治法,是因为要抑制离中阳气的过亢。当然,临床上也可以见到离中阳气不足,不能远视的人。 正常人闭目则离火内敛不用。如果睡眠多梦,是目不用于外,而用于内,属于离火妄动,病属心神不安。 艮卦对应手。 艮卦与震卦属于对观,即震卦一阳在下,对应于足;艮卦一阳在上,对应于手。震阳是地下有雷声,一阳来复之阳,因此属于下焦而主足;艮阳是春阳出于地,以发生万物,冒土而出之阳气,因此属于胃经。 此阳气是从胆中生发之清阳之气,循至胃经而到达于手。临床上常见儿童胃中有食积,手心就会发热,便是例证。 兑上缺象口,兑对应于肺金,肺气也出于口中。 兑为泽,主津液,如天之露泽,对应人口中则为津液。 临床常用方剂甘露饮,治疗口舌干燥,就是用来补益兑卦上爻之阴气的;霍乱口干,常用理中汤加人参、天花粉,便为合于兑卦全体。 在中医学理论中,人体不仅各个部位可以与八卦相匹配,还可以将整个人体微缩于身体的某个部位。 比如舌诊作为中医四诊之首“望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能够通过观察小小的舌头之,看出人体五脏六腑的状态,并对于临床选方遣药起到指导作用。 课外阅读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俗称“打嗝”,它常是胃、食管疾病的一个兼症,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嗳气也就随之消除。但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患者以嗳气为主症,频频发作,屡治不愈,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何晓晖教授临证多年,经验丰富,他将治疗嗳气的方法总结为以下6种—— 1.消导除积止嗳法适用于因进食太过,损伤脾胃,运化失司,停滞中焦,或过食糯米黏腻食物或红薯、芋头、板栗等产气食物,食谷不化,积气阻滞。治以消导化滞,健脾助运,理气降逆。 常用消导化积药有莱菔子、谷芽、麦芽、山楂、神曲、槟榔等,常用健脾助运药有白术、苍术、茯苓等,常用理气降逆药有陈皮、青皮、厚朴、枳实等。 代表方保和丸,具消食和胃之效。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用枳实导滞丸;若食滞嗳气兼大便稀溏者,合用平胃散燥湿健脾。 2.化痰和胃止嗳法痰浊扰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作噫。旋覆代赭汤能化痰除浊、和胃降逆,适用于痰浊内阻,气逆失降之嗳气症。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和胃,参、草、枣扶正益胃。 若是胃中痰火证,火气与痰浊上逆而致嗳气,宜用黄连温胆汤,方中二陈汤化痰理气,黄连、竹茹清热和胃,枳实降逆止嗳。 痰湿甚者,加石菖蒲、白蔻仁化湿和胃;脾虚湿困者;加苍术、厚朴、薏苡仁运脾祛湿;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莱菔子等。 3.疏肝理气止嗳法嗳气与肝气不舒密切相关。本法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致胃浊上逆之证。代表方为四逆散和柴胡疏肝汤。 常用疏肝柔肝药有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八月札等,常用理气药有枳壳、枳实、青皮、佛手等,常用和胃药有半夏、竹茹、陈皮等,常用降逆止嗳药有旋覆花、厚朴、莱菔子等。 本证多因于情志抑郁,又常随精神波动而加剧,故要结合情志疗法,进行心理开导。 4.健脾益胃止嗳法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证之嗳气,因于饮食劳倦伤损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无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治宜补脾益胃健中,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嗳气自平。代表方为六君子汤或健脾散。 健脾散出自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由人参、白术、丁香、藿香、砂仁、肉果、神曲、炙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健脾益胃、和中止嗳之功。 若气逆明显,嗳气频作,可与旋覆代赭汤合用,加强止嗳效果。 5.宁心安神止嗳法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精神心理与胃肠活动关系密切,即“心胃相关”。顽固性的嗳气症常常伴有心烦、焦虑、失眠等,精神心理障碍是导致嗳气症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治疗顽固性的嗳气症,要心胃同治,除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外,处方用药也要注意宁心安神以镇逆。何晓晖教授常加用代赭石、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药和钩藤、茯神、夜交藤等镇静安神药来治疗顽固性的嗳气症,达到心胃同治、镇逆止嗳的目的。6.通腑导滞止嗳法胃与肠结构相连,功能相关,生理特性均是宜通宜降,故胃肠病上下相关,胃病及肠,肠病及胃。嗳气症为胃浊不降而上逆所致,大肠主传导通降,若腑气通利,浊气能降,则胃气不逆;反之,腑气不通,下病及上,影响胃浊下降,上逆为嗳。 所以,治疗嗳气症必须问询大便状况,如大便干结或大便不畅,务必兼以通腑导滞,腑气得畅则胃浊得降。何晓晖教授治疗嗳气症,常用大黄、厚朴、槟榔、大腹皮、枳实、莱菔子等来导气通腑,常用方有小承气汤、五磨饮子、枳术丸等。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12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7法治打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