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合参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本章疑点很多,是否是《伤寒杂病论》原文,很多医家都有质疑,从文章的风格看,类似于《内经》的风格,对于死脉的说法,尤其与《内经》相似。后世医家对条文的认识也五花八门,总是臆想的多,令人信服的少。所以这部分干脆不引用其他医家看法,根据自己体会解释。《伤寒论》阳明篇有“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根据这条,我的解读是把五脏的实热性疾病认为是中风,虚寒性疾病认为中寒。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1)肺脏感受风热,表不解会有三种后果: )肺气不宣导致喘; )体表的水液不能排出会引起风水或者肌肉组织停水,身体重着,肿胀; 3)郁而生热,火气上攻,口燥,喘加重,头眩晕。 肺中寒,吐浊涕。(2)肺脏中寒,津液不化,吐出青色或白色痰浊。这条浊涕不好理解,如理中丸,小青龙汤,甘草干姜汤的适应证,痰是清晰的,不浊。肺痈是浊痰,却是肺中有热。所以这个浊涕我不做发挥,按出现外感,鼻腔不通,吐出的鼻腔中的粘液来讲。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3)《内经》里“肺死脉,浮而虚”。肺的死脏脉像,浮取没力量,按下去像葱叶似的,下面没有根,说明血管没有弹性,像空管子,里面没有什么血液了,这个人就不行了。 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4)肝的热证,以肝阳上亢,上实下虚居多,所以头部会不自主的摇动或者点头动作,有无意识的眨眼,头部肌肉也有无法控制的抽搐。两胁痛,少阳的部位,肝脏病影响到外部,从经络讲就是胆经循行部位枢机不利。有热,筋脉有的因热受伤而松弛,有的因热灼津少又会拘急,因为筋受伤,所以行常伛,饮食上喜欢吃甜的,缓解筋脉的拘急,就是甘以缓之的意思。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5)肝中寒,肝主筋,因此筋脉收引,两臂不能上举,转侧困难。津液输布不利,舌燥。胸部气机不利,所以胸中憋痛,通过叹气舒展气机。胆汁分泌受影响,胃失和降而呕吐,呕吐本身有发汗的作用,所以汗出。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6)《内经》里“肝死脉,浮而弱”。肝脉弦,死脉浮取也是弱的,重取弦的本质露出来了,像绳索一样,没有弹性。血液在血管中充斥,就有弹性,现在没有弹性,就没有血了。血管被血液撑着,如果是曲如蛇形,同样血液也是非常不足了,都是死脉。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7)肝主血,气血运行不畅,着而不行,称为肝着。主要是胸闷,用手拍打胸部,胸部的气机得以舒展,气血的运行暂时通畅,症状会减轻。血液循环遇寒则减弱,遇热则好转,热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所以喜欢喝热水。 旋覆花汤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为旋覆花,葱白,新绛三味药,旋覆花疏肝散结下气,葱白通阳。新绛是茜草染色的织物,现在用茜草代替,用来活血止痛。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8)心这个位置与胃很接近,古人有时心与胃不能区分,所以有些心的描述,实际上就是胃的症状,否则不可解。外感的发热,如太阳中风,用翕翕发热描述,心中风,大概是外感风热,内热引发心神不宁,热盛,所谓壮火伤气,身体无力,所以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胃中有热,闹得慌,热往上冲,吃了就吐。(后面篇章有胃热的呕吐的方剂,如大黄甘草汤)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敢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9)心中寒,从症状看,就是胸痹的症状,大概是从心阳不振,心胸部位为寒所乘的角度描述。其脉浮者,自吐乃愈。指胃有宿食,有上越之机,故脉浮,吐出就好了。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10)心伤,概是心阳不足,上实下虚之症候。因为全身机能不足,稍有劳作,身体即不堪承受。“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此为上身实热加剧。当脐跳,下焦的肾气与水气有上冲的倾向。脉弦,为阴虚阳亢之脉,为下焦虚寒。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11)《内经》里“心死脉,浮而实”。无论浮取沉取,脉搏跳动快,频率参差,没有缓和之气。心脏跳动触发机能已经失效,等心肌就会消耗完所有能量,心脏衰竭而亡的前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z/11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荔枝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荔枝核的营养价值
- 下一篇文章: 古方治今病金匮要略ldquo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