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孔伯华参透病机,出神入化
年9月10日,《百年巨匠——京城四大名医》开机仪式在京举行。央视CCTV-1《新闻联播》、新华社、中新社、央广网、光明网、中国中医药报、中国艺术报等报道了开机仪式。近日,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北京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经中医诊治痊愈出院,中医正式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关键时刻,中医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提供了一种选择。孔伯华前往廊坊防治霍乱疫情参透病机出神入化 孔伯华认为人之患病,是由于体内正气受损,内因才是主要原因。因此,他格外重视从人体自身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法。 现代人多为阴虚阳亢的体质,又多见湿象。而阴虚是肝肾阴虚,阳亢则是肝阳过盛,脾又最易受湿邪所困,因此,现代人所患的绝大部分疾病,都可以从其中找到根源,而这也正是孔伯华所提出的“郁热伏气”的具体表现。他在临床中,对绝大多数疾病都从此论治,取得了非凡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肝肾是人体的阴血之本,阴血充盈才能保证人体阴阳平衡。至于阴虚的原因,孔伯华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中指出:“庸医岂知近今之人,不知持满养精,不知克制心神,一味损耗真阴,阴虚则阳亢;人生主阴之脏为肾,与肾同源之脏是肝,肾肝均寄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动则肝肾之阴即伤,阴虚则阳亢,凡此势必皆足以造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此自然之理也。” 肝体阴而用阳,肝阴需要得到肾阴的涵养才能涵敛肝阳,不致使肝阳过盛。人体阴虚,使肝阳失去涵养,必然会影响肝气的条达,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精神压力大,人际关系愈加复杂,自然会导致肝气不舒。人多有气不顺的时候,而肝主疏泄条达,为一身气机之枢纽,肝气不舒,气郁结于肝则肝热,于是更加损伤人体阴分。临床所见,现代人患病多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肝气横逆。 脾恶湿。现代人脾多见湿象,一方面是由于肝脾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会导致脾失健运,木横侮土。更重要的是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饮食丰富,人们过于重视口腹之欲,甚至暴饮暴食,但是却越来越缺乏运动,使摄入多于需要,超出了人体运化的能力,脾主运化,自然深受其苦,这便是脾湿。 基于此,对于疾病的病机所在,孔伯华经常强调脾作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临床时重视脾、胃、肝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视脾和肝之间的生化克制关系,亦即“土侮木”与“土乘木”的关系。即脾病可以传肝,肝病可以传脾,肝脾之间,木横侮土,土壅也可侮木,脾失健运,气滞湿阻,也会使肝气失于疏泄,是以造成人体为湿热合邪所伤的情况。 因此,孔伯华在临证论治之时,会尤其重视肝与脾之间的生化克制关系,指出“脾湿”和“肝热”是导致现代人产生疾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他告诫医者,临证之时,更应注意“湿”和“热”两种邪气的轻重及其争峙的情况。 五脏之中,孔伯华尤其重视脾对人体的重要性,并认为脾脏出现问题是现代人生病的根源所在。 他在《脾胃病论》中写道:“脾象土而主肉,藏意而恶湿,寄于中央,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于长夏,为统血之脏,而主四肢,思为其志,胃为其表,心是其母,足太阴是其经。饮食不节,劳而过倦,皆伤于脾,木气太过,克伤于脾,甘虽主之,过反伤脾,忧愁不解,亦足伤脾,脾伤则病遂乘之……夫脾经受湿郁热发黄,脾经受寒病苦注泄,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尤于土败木贼,湿气留滞,七情内伤,六淫外袭,饮食不节,房室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序,遂成胃虽纳谷,脾不运化,阳自升而阴自降,乃成天地不交矣。于是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流血滞,郁而不行,万病丛生之源也。” 因此,孔伯华论治之时,除从中焦入手,更重视对于脾的养护,认为脾伤“则中虚而气败,气败则百药难施焉”。 肝脾之外,孔伯华也非常重视胃的作用。胃为脾之表,人类一切食物皆是首先入胃,然后由脾运化,胃为人体循环的起点。他引《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因此,保持胃的健康,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而知胃气乃人生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身体各部亦无不壮,反之则五脏六腑及身体皆弱。一旦邪气犯胃,胃失和降,水谷不化,气滞、湿阻、食积、火郁、痰结、血瘀诸种疾患均可发生,其他脏器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自然百病丛生。孔伯华认为,胃器受病,除了人们不知养护,直接给胃增加了负担,更有五脏之间疾病互传,一损俱损。“外因则恣贪口腹,饮食不节,忽略卫生,内因则不自惩忿,激扰肝阳,动来乘土,遂致病态百出,此其大端也。” 而在治则上,“治后天之本,则有脾胃之别,脾之劳倦伤者,扶脾益气,勿忘化湿;思虑伤者,实脾养血,勿忘缓结;胃之饮食伤者,消积导滞而不伤正;胃之寒热伤者,温寒清热,各适其中。” 正是在此基础上,孔伯华提出了“脾胃有病必系于肝,肝病必系于脾胃”的观点。在临床辨证时,他也非常重视将脾、胃、肝三者结合起来进行论治。 如他论述西医所说的胃溃疡一病,认为此病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胃本身出了问题。他引《黄帝内经》云:“‘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呕血。’可知肝阳过强,肝阳强则酸生甚,胃气遏则韧自韦,其所以易形破溃者,职是故尔。彼殊不知破虽在胃,而其原在肝也,倘徒治胃而不治肝,乃舍本逐末,安望其痊?治医者不可不察也。” 他曾经治疗过一个胃病患者。病人肝胃气痛,兼有脾湿脘痞,纳食不甘,舌苔垢腻,痰涎亦盛,患病已久,中西医治迄未根除,脉象弦滑而实,两关较盛,亟宜抑肝和中兼畅气机。本案中药选石决明、旋覆花、代赭石、三棱、莪术,用来抑肝通络,终于解决了问题。这正体现了孔伯华“脾胃有病必系于肝”的观点。 正是在今人容易因脾湿肝热致病的认识基础上,孔伯华形成了几个行之有效的论治立法。 清热:基于对现代人体质阳亢阴虚的认识,孔伯华不论外感温病还是内伤杂症,只要确诊属于热病,都非常重视清热。而治疗外感温热者、暑湿者、内伤杂症者,在所用药物上又相区别,其中,他尤其喜用石膏,在《石膏药性辨》中提出:“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 祛湿:孔伯华认为,今人易受湿热二邪困扰,湿邪较之温邪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湿热合邪,害人最深,因此非常注重祛湿,而有外感暑湿者、脾虚不化者、湿浊中阻者、湿阻血分者、寒湿痹阻经络者,用药更需详辨。 芳透:外感病凡表邪未尽,必先解表,内热已起则当表里双解,清里必兼透表,以防引邪深入。在治疗温病时,孔伯华对于温邪袭表者、邪闭甚者、郁热甚者、湿邪闭阻者、寒邪外束者几种患者用药有别。同时,对于内伤病凡有郁闭之象的,也常用上述方法芳透。 滋阴:孔伯华认为,现代人阴虚,首先是肝肾阴虚,其次是胃阴虚。因此,极为重视护肾水、养胃津,不论外感温病还是内伤杂症,都会着意养阴.对于肝肾阴虚者,多用玳瑁、鳖甲、龟板等咸寒介类之品,既取其滋阴之功,又取其潜阳之力;对于胃虚者常用气味轻薄的鲜石斛、天花粉、肥玉竹等药物,益胃生津而较少碍脾助湿之患。 降逆:现代人肝阳过盛,肝气不顺则胃气上逆,肺气上逆。孔伯华对于诸气不降者皆喜用旋覆花、代赭石,其中代赭石入肝经血分,并潜阳降胃;旋覆花有“诸花皆升,此花独降”之称,且有化痰行水之功。 柔肝:阴虚肝热,常表现为肝阳上亢,或为肝火上炎,或为肝气横逆。孔伯华常用生石决明、生牡蛎等介类成寒之品以养肝体,抑肝阳,然后必配以代赭石、旋覆花降肝降气,合成柔肝抑肝之配伍,对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气不舒则再与对症之药配伍。 孔伯华以这几条主线为基础,执简驭繁,随证加减,形成一套完整而且疗效卓著的温病与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文章和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7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推荐宝宝中药如何煎
- 下一篇文章: 经典回顾中药绝学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