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升降浮沉
一、概念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是针对人体的病势趋向而言。各种疾病的病势常表现出向上(如咳喘、呕吐)、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子宫下垂)、向外(发热、自汗、盗汗)、向内(表证不解、疔毒内陷)等不同的趋向,针对病情选用适宜的药物,可以消除或改善这些疾病状态。 二、药物的升降沉浮特性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发散,沉是向内收敛。其意义是调整人体功能趋于正常,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来说,具有升阳发散、祛风解表、涌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升浮;而具有清热、泻下、渗利水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沉降。但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不明显或存在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冲脉)” 三、升降沉浮的应用 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乃为中药临床应用的原则之一。凡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解表药;凡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药,如肠燥便秘用大黄、芒硝等沉降品。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等,当用石决明、牡蛎、黄连等沉降药物以清热降火、平肝潜阳;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或子宫脱垂,当用党参、黄芪、升麻等升浮药以益气升阳。 tips:病变部位在上表用升浮、下里用沉降; 病势上逆用降、下陷用升。 四、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关系 一般来说,具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的药物,其药性多升浮,如麻黄之辛温、桂枝之辛甘温等发散药;而具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的药物,其药性多沉降,如大黄之苦寒、芒硝之咸寒等泻下药。但也有例外,如柴胡,味苦性微寒,有疏肝解郁、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作用。因此,李时珍曰:“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基本总结了药物升降沉浮与药物性味的基本关系。 五、升降浮沉与药材质地关系 一般来说,质地轻的药材如花、叶、皮、枝等多升浮,如桑叶、菊花等;质地重的药材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多沉降,如朱砂、龙骨、大黄等。但并非绝对,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六、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主要包括炮制和配伍两大方面。大多数药物经炮制以后,其升降浮沉之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等。药物的配伍是影响其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升浮药在与大量沉降药配伍时,便随势下降;反之,沉降药与较多的升浮药同用时,其性也随之上升。在某些情况下,可利用药物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枳壳二药,一升一降,共助气血周行。此外,用引经药也可改变作用趋向。如桔梗能载药上行,牛膝能引药下行。炮制与配伍等均有密切关系,故李时珍曰:“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11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