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临床常用药对与药组,干货满满,收藏了
颜德馨先生常用药对 相传上古有两部《药对》,一部出自桐君(见《七录》),一部为雷公所作(见《旧唐书》)。 陶弘景在《药总诀·序》中说:“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 先圣已经认识到,药物若孤立地看待,仅具有单纯的一般属性,可是,当它们形成一定的组合时,其整体则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而产生新的复杂的意义。 药物组对的产生,乃导源于八卦,爻交相叠,演化以广其用,表达了朴素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平衡观念。 归纳起来,配伍及其效应有三大特点:相须协同、相辅佐助、相反相成。 1.相须协同类 瘀血在心,菖蒲、郁金;在肝,癥用三棱、阿魏,瘕用水红花子、炮山甲;在肾,泽兰、益母草;在肺,苏木、降香;在脾,五灵脂、香附。 当归、侧柏叶,治疗血虚脱发;鸟不宿、地锦草,治消渴;骨碎补、石菖蒲,治链霉素中毒性耳聋;全蝎、蜈蚣,止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 鲜藕、大枣,治血崩;三七、蒲黄,能治膜样痛经,使瘀块及内膜化屑排出;牛角腮、棕榈皮,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黄药子、刘寄奴,治疗各种囊肿;土茯苓、百药煎,改善组织变性。 2.相辅佐助类 水红花子、泽兰,治疗结节性脉管炎;当归、细辛,治大动脉炎;鬼箭羽、露蜂房,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变形;海桐皮、海风藤,治风湿性关节炎;海藻、莪术,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威灵仙、白茄根,治跟骨刺。 水蛭、通天草,治老年性痴呆;黄芪、升麻,治低血压病;丹皮、泽泻,治眼前房积水。 莪术、苡仁,治疗子宫颈癌;鸡血藤、升麻,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马鞭草、甜茶叶,疗不明原因之发热。 广犀角(水牛角代)、泽兰叶,治重症肝炎、转氨酶指标高而不下;仙人对坐草、老勿大,治乙肝澳抗阳转阴。 生麦芽、檀香,运脾和胃助消化;生山楂、泽泻,降脂;南烛子、蜡梅花,疗百日咳;佛耳草、款冬花,治一切咳嗽、昼夜无休;半夏、夏枯草,治失眠。 牛膝、乳香,排尿路结石;米仁根、乌蔹莓,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六月雪、鹿衔草,治慢性肾衰竭高氮质血症。小茴香、泽泻,利气泄浊治尿闭;琥珀、沉香,开癃闭。 3.相反相成类 黄连、川朴,治慢性胃炎(寒热合用); 降香、葛根,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升降同用); 附子、磁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动静结合); 干姜、五味子,治过敏性哮喘(敛散并用); 紫河车、连翘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补泻并进); 细辛、熟地,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刚柔并施); 苍术、黑芝麻,治疗雀盲(润燥并用); 生半夏(先煎2小时)、生姜,治疗尿毒症、饮食即吐(相畏相杀); 乌附、半夏,治疗哮喘持续发作(相反相恶)。 4.>2味的配伍 笔者用药对并不止限于二味。 如习惯用麻杏石甘葶,即有五味药物(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组成,用治咳逆上气,常能一剂而安。 又如治疗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喜于活血化瘀方中加紫石英、蛇床子、韭菜子; 治冠心病心绞痛用人参、琥珀、三七为末吞; 薄荷、丹皮、山栀,取“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之旨,调治更年期抑郁症; 龙葵、蜀羊泉、蛇莓替代免疫抑制剂; 附子、干姜、大黄泄浊,以助肌酐的清除等等。 按照旧说中的相畏、相杀是指一种药物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应用毒性药物时的一类配伍。 而相反、相恶原属配伍禁忌,李时珍说:“相反两不相合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会产生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加剧,相恶会使药效下降或消失。 笔者以为这些结论还当重新评价! 如临证常以人参配五灵脂、丁香配郁金、甘遂配甘草,治疗某些重症、顽症,“相反适相成,相恶以相激”变法之用,正取其剽悍之性。 可见,“相须、相使同用者如王道,相畏相杀同用者犹法道,相恶相反同用者乃霸道。有衡有权,全在善用者之悟性与胆识耳”。 文源:肖相如频道,编校/李雅文 名医秦伯未临床常用药对与药组中药处方的配伍,中医讲君、臣、佐、使,我们这里从略,本节主要讲临床中药常用的药对与药组。 一、相反相成 第一类: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如气与血,寒与热,补与泻,散与收,升与降,辛与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其另一种新的效果。这类配伍最有意义。 例如: 气—血 桂枝—白芍(气—血)桂枝汤,调和营卫。 人参—丹参(气—血)二参丹,养心和血。 金铃子—延胡索(气—血)金铃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气—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栀—牡丹皮(气—血)加味逍遥散,清肝热。 寒—热 黄连—肉桂(寒—热)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黄连—吴茱萸(寒—热)左金丸,平肝制吞酸。 黄连—干姜(寒—热)泻心汤,除胸中邪结。 柿蒂—丁香(寒—热)丁香柿蒂汤,止呃逆。 石膏—细辛(寒—热)二辛散,消牙龈肿痛。 黄连—木香(寒—温)香连丸,止赤白痢。 黄芩—厚朴(寒—燥)芩朴散,化脾胃湿热。 黄柏—苍术(寒—燥)二妙丸,治下焦湿热。 补—泻 白术—枳实(补—消)枳术丸,健脾消痞。 黄芪—防风(补—散)玉屏风散,治体虚感冒。 白芍—柴胡(补—散)四逆散,和肝泻热。 红枣—生姜(补—散)桂枝汤,和气血。 鳖甲—青蒿(补—清)青蒿鳖甲汤,退骨蒸劳热。 黑芝麻—桑叶(补—清)桑麻丸,治肝阳头晕。 枸杞子—菊花(补—清)杞菊地黄丸,明目。 散—收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饮。 白矾—郁金(敛—散)白金丸,治癫痫。 升—降 柴胡—前胡(升—降)败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苏子(升—降)杏苏散,调胸膈气滞。 辛—苦 半夏—黄连(辛—苦)泻心汤,止呕。 皂角—白矾(辛—酸)稀涎散,涌吐风痰。 乌梅—生地黄(酸—甘)连梅汤,化阴生律。 乌梅—黄连(酸—苦)连梅汤,泻烦热。 当归—白芍(动—静)四物汤,养血和血。 二、相辅而行 第二类: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作用,如化湿结合理气,发汗结合通阳,包括上下、表里结合,以及相须、相使等在内。这类在临床上最为多用。 例如: 苍术—厚朴平胃散,燥湿行气。 淡豆豉—葱白葱豉汤,散寒通阳。 半夏—陈皮二陈汤,化痰顺气。 杏仁—贝母桑杏汤,顺气化痰。 知母—贝母二母散,清热化痰。 枳实—竹茹温胆汤,和胃止呕。 木香—槟榔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 人参—蛤蚧人参蛤蚧散,补肾纳气。 黄芪—防己黄芪防己汤,行皮水。 人参—附子参附汤,温补元气。 黄芪—附子芪附汤,温固卫气。 白术—附子术附汤,温补中气。 附子—茯苓(相使)温肾利水。 黄柏—知母(相须)清下焦湿热。 三、同性同用 第三类: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的同用,目的在于加强药效,或使内脏之间得到兼顾。 例如: 党参——黄芪补气。 附子——肉桂温肾回阳。 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沙参——麦冬润肺生津。 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 龙骨——牡蛎固脱。 金樱子——芡实固精。 赤石脂——禹余粮涩肠。 谷芽——麦芽助消化。 桑枝——丝瓜络活络。 牡蛎——石决明潜阳。 升麻——柴胡升提气分。 旋覆花——代赭石降气。 橘核——荔枝核消疝气。 甘松——山柰止胃气痛。 海藻——昆布消痰核。 荆三棱——蓬莪术消癥瘕痞块。 白茯苓——赤苓利水。 甘遂——芫花逐水。 常山——草果截疟。 当归——川芎活血祛瘀。 桃仁——红花破瘀。 蒲黄——五灵脂祛瘀。 乳香——没药理气散瘀止痛。 藿香——佩兰清暑。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黄连——黄芩泻火。 桑叶——菊花清风热。 羌活——独活治风湿疼痛。 川芎——草乌治寒湿疼痛。 青皮——陈皮疏肝胃气。 苏梗——藿梗理脾胃气。 天冬——麦冬滋养肺肾。 芦根——茅根清肺胃热。 砂仁——蔻仁健脾胃。 神曲——山楂消谷肉食积。 关于药物配伍应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举。 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贝母,但肺阴不足,兼见内热,或外邪不解,咳痰不爽的,可与甜杏仁、川贝母合用,处方惯写甜苦杏仁、川象贝。 还有三种药配伍,如杏仁、薏苡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湿,以及个别地区用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处方惯写焦三仙之类,没有提及。 总之,药物配伍有其重要意义,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随意凑合,将会造成杂乱和叠床架屋的现象。 往期文章: 郝万山讲《伤寒论》全套70集视频 《伤寒论》图解(超强大) 伤寒论病机遣方精简概述!(先收藏) 胡希恕一生研究《伤寒》的总结(收藏) 为了中医,中纪委也是操碎了心!中纪委撑腰张伯礼天津思政课! 头痛、牙痛、面瘫、黄褐斑、痤疮、皮肤过敏一个穴位统统有效 肾好身体就好,千年补肾古方,补肾健腰立马见效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医的精髓全在这里(中医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中的千古失眠第一方 9位名中医经验方。每个都价值千金 中医高手总结,一辈子记住这四个方就够了 十六字秘诀,功效奇殊 为什么擀筋棒这么受欢迎?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大药库 一个小动作,打通三焦 水果到底能不能吃?中医有个大原则 胡希恕经方故事 读故事学中医!郝万山经方36首治病故事(27-36) 黄煌:古方温经汤,滋养女人的超级养颜方 《黄帝内经》说尽人体疾病的根源,点赞老祖宗的大智慧! 上热下寒怎么办?张仲景这个方子管用 阳气不足百病生,春夏养阳好时机 倪海厦治疗感冒经方应用整理 阴、阳、气、血,对照一下你到底是哪里虚? 名震江湖的石氏伤科用药要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11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单味中药速记口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