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905531.html

傅延龄,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生于中医世家,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获得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出师证书,是我国少有的既有中医家学,又接受了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完整大学教育,并且完成国家级师徒式培养的中医专家,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及教学一线。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理事。

五苓散,有几个知识想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剂量。我们研究计算得出,一株是0.克,一两是24铢,即13.8克。猪苓用18株,泽泻用17.25克,桂枝用的量比较少,用7克。

第二点,桂枝。桂枝“去皮”是除去表面的粗皮,不是把整个皮质部分去掉。古人观察到桂枝表面细薄的粗皮是没有药效的,所以把它去掉。

第三点,白饮,即米汤。用米汤把药调成糊状,容易服药,如果单纯用水服药,药是散剂,水的黏稠度较小,不容易将药末吃进去,所以要用白饮调服。

第四点,方寸匕。方寸匕就是一个药勺,正方形,边长一寸,所以叫作方寸匕,一寸是2.31厘米,比现在通用的勺小一点。用它量取植物的粉末,一勺6~8克。

五苓散能化气行水,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利水,桂枝辛温,用来化气。有人说,五苓散证在《伤寒论》里描述有发热,说明可能有表邪,所以桂枝兼有解表的作用。这解释我不太同意,这药方里桂枝用的是半两,力量不足。

讲五苓散的条文,《伤寒论》有8条,《金匮要略》有3条,现存的条文二者加起来就是11条。这说明五苓散是一个重要的方剂,还说明五苓散治疗的病证范围比较广。很多人认为五苓散治疗下焦蓄水,书本里写“膀胱蓄水”,词义像西医的尿潴留,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不是膀胱蓄水,而是下焦蓄水。五苓散只是一个治疗下焦蓄水的药方吗?不是。人身之病无非水火。一是火证,火在身体里引起的疾病非常多,治疗火证的经典方是三黄泻心汤。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只要火盛,就要知道几个黄:黄连、黄芩、大黄,后世还加黄柏和栀子,像栀子金花汤、黄连解毒汤。二是水证,水能引起的病也非常多。治疗上,平和的方子就是苓桂剂,像五苓散;力量猛、偏峻下的就是舟车神佑丸、疏凿饮子、十枣汤。

第一种是下焦蓄水。这个水是在下焦,如果说膀胱会引起歧义,所以教材回避了膀胱这个词。由于水饮停蓄,病人会出现小肚子满、小便不利、口渴、脉浮滑等,这是张仲景讲的一种病机。多数人认为五苓散就只治疗这个病证,其实不是,五苓散在张仲景的著作里还治疗其他几种病证。

第二种是心下痞,即老百姓说的胃胀,上腹部胀满。张仲景有很多方子来治疗心下痞,最常用的是泻心汤类方。但有些痞不是寒热错杂导致的,而是水饮导致的。水停在胃体,所以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也可治疗这种病证,症状可见心下痞。茯苓甘草汤所治疗的水停在胃腔。胃像肉袋子,里面存着水,由于幽门水肿、幽门痉挛、胃体不吸收等,水排不下去,导致胃里面装满水。如果用手往患者心下一冲击,会听到咣当咣当的声音,感觉里面有水气。治疗用茯苓甘草汤,组成关键是生姜,一定要用大剂量生姜,才能很好地把胃腔里的水饮去掉。如果水不是停在胃腔里,而是停在胃壁、胃黏膜、胃的肌肉里,病人也会感觉心下痞,但生姜无法去除,就要用五苓散。这是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区别。这种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或旋覆代赭汤都没有效果,用五苓散才有效果。我认为,也许生姜能缓解幽门的痉挛,或消除幽门的水肿,或促进胃黏膜的吸收。

第三种是霍乱,《伤寒论》的霍乱篇里就用五苓散。这是水饮停在肠壁、肠道的肠黏膜、肠道的平滑肌里,这时候要用五苓散。

第四个,有一种病,不是心下痞,也不是霍乱,它的主要症状就是口渴,非常渴。喝高度白酒的人,常常口渴得厉害,但小便很少。这人总是口渴,喝水多,但小便少,就代表身体里面有水。喝啤酒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啤酒喝完后就要上卫生间。但喝高度白酒的人,有部分会出现这种情况,睡觉到半夜醒来去喝水,喝完小便少。这充分说明水停留在身体里了。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并且普遍存在的。

第五种是癫眩,是五苓散常用来治疗的一种病证。很多人没认好字,以为五苓散能治疗癫痫,其实不是癫痫,而是癫眩。癫(颠)的意思是头顶,癫眩的意思是头眩,不要认成治疗癫痫,肯定治不好的。头眩,头晕,中医认为原因是水气上升到头部。西医所讲的梅尼埃病,内耳前庭水肿,导致头眩,用五苓散的效果非常好,甚至不用五苓散,只用其中的两味药物,就能把这种头晕治好。这两味药是泽泻、白术,即《金匮要略》的泽泻汤,泽泻用量一定要大,用到30克,白术要用20克,不能小。我用它们治疗有水饮的头晕,效果特别好。方剂复杂,进入身体里面的药物越多,身体越没办法恢复到正常状态。身体如果只有水饮,去水饮即可。一位60多岁身体胖的女性,头晕,刘渡舟老治疗就开两味药。病人质疑排一上午的队,只开两味药,我让她放心,刘老敢开两味药,就说明心里有底。现在常见的现象是医生越没把握,开的药越多。我治疗头晕有时候用五苓散,有时候只用四苓(猪苓、茯苓、泽泻、白

术),有时不放心再加上一味天麻。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五苓散只能治疗下焦蓄水,不要认为五苓散所治疗的病证一定要有小便不利。病人没有相关症状,但身体里有水饮,治疗也可以用五苓散。

本文节选自《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药学的灵魂。

中医的思维方法,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灵魂,离开了中医思维的发展与指导,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就难以突破与发展,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也难以有质的飞跃。

本书汇集了诸多名医大家的专题讲座,既有哲学领域学养深厚的刘长林研究员、祝世讷教授等,他们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中医思维的原理;亦有中医领域的知名学者如王琦教授、禤国维教授、梅国强教授、刘方柏教授、傅延龄教授等,他们从中医源头出发,钩沉索隐经典医籍中蕴含的思维体系。各位专家,或基于临床实践,或基于文献思考,畅谈中医思维专题,内容翔实生动,精彩纷呈,给人无限启发。各位专家,或基于临床实践,或基于文献思考,畅谈中医思维专题,内容翔实,精彩纷呈,给人无限启发。现在以此系列讲座文稿、语音等资料为基础,汇编成册,名之为《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以飨杏林同人,希冀有助于促进中医思维研究的繁荣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

END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主编:陈达灿,杨志敏,高燕翔。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黄仕沛:经方方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新安王氏内科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gx/1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