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_4580656.html

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有“石膏孔”的美誉,却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医理深邃。作者带您解读名医背后的医学功底。

壹孔伯华脾湿肝热说

孔伯华先生对湿热病有独特见解,积一生经验提出“湿热何其多”的观点,认为:数十年来,阅历所见,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此非所谓温病中之湿热证,乃湿热合邪所致之其它疾病也。

何为脾湿?中医认为五行中的土,在季节应于长夏,在方位应于中央,在五藏应于脾,脾主运化。正常的湿是长夏的一种气候,属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一旦湿气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就变成致病之邪即湿邪。

天人合一,形气相感,湿邪最容易困厄脾气,导致脾主运化功能减弱,如人体感冒暑湿,常会有头晕恶心的表现;反之,脾气虚弱之后,可以导致湿邪在人体内留滞不去,如脾气虚证,常会有大便溏薄的表现。前者属于外湿,后者属于内湿,内外相感,互相影响。

何为肝热?中医认为五行中的木,在季节应于春季,在方位应于东方,在五藏应于肝,肝主疏泄,肝气不疏容易化火,所以我们通常会说一个人肝火很大。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动怒,肝火损耗阴血,还容易导致肝阳上亢,产生头摇肢颤等动风之象。

孔老认为近今之人,不知持满养精,不知克制心神,一味损耗真阴,阴常不足,阴虚则阳亢,阳有余便是火,加之五志之动皆为火,于是形成热火相加之体,而生热火相加之病。

贰常用清凉疏解之品尤擅石膏

基于脾湿肝热说,重视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学认识,脾恶湿,而胃、肝易于积湿生热,两者相杂,百病丛生。

孔门用药多为清凉疏解之品:茯苓、猪苓、生石膏、黄连、黄芩、旋覆花、代赭石、栀子,以及诸生鲜药:鲜藕、梨、鲜石斛、鲜石菖蒲根等,较少用附子、肉桂、干姜、黄芪、党参之类。

其中孔老更以擅用石膏闻名,有“石膏孔”之美誉。

叁石膏药性发挥与使用剂量

唐宋之后,认为石膏大寒,医生多不敢用之,于是用煅石膏,却不知煅用之后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之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热敛住,凝结不散。其错不在石膏,而在煅用之,其猛烈犹可伤人。

孔老认为石膏之味是咸而兼涩,其性凉而微寒,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的专药,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

孔老对石膏药性的发挥,实源于对张仲景伤寒论的深刻领悟。正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应用石膏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性别男女等而定剂量,少时三、五钱(9-15g),多至半斤(g),甚至数斤煎煮代水饮用。

肆孔伯华妙用石膏临证经验

其体重能泻胃火。

其气轻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狂、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

其性凉并不寒于其它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胜其它凉药,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

其润阳燥、催通乳汁,乳道滋而涌泉出。

其能用于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其能用于外科,化腐生肌,治疗疡之溃烂。

其能用于口腔,治口舌糜烂。

其它卓效难以尽述。

使用禁忌:惟气血虚证在所当禁。

临床验案(一)

时正值6月,患者呕吐泄泻3日,医生用温补药后吐泻未止,还出现了气喘,请孔伯华先生诊治。

患者精神疲惫,面白气喘,恶心欲吐,汗出口渴,午后潮热,腹满拒按,便稀恶臭,小便短黄,舌唇绛红,苔白厚腻,脉大而滑数。

先生谓此属湿困中焦,兼感暑袭。呕逆泄泻,脉大而滑数,苔白厚腻,怎耐温燥药呢?

宜石膏汤加减,清暑分化以导湿滞。

三剂病愈。

临床验案(二)

患者高热2日,发热夜甚,四肢厥冷,神昏谵妄欲狂,口渴引饮,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浮数,舌质红绛,舌苔黄少津,服清疏之品略转。

孔伯华先生谓此乃伏邪温病,春温重证,气营两燔,谵妄欲狂,口渴引饮。

用清凉重剂白虎汤辛凉芳通,合涤热之清营汤,开窍之安宫牛黄丸,再配以龙胆草、僵蚕、莲子心、生鳖甲、鲜九菖蒲等,内清外透,此即里清表自和。

三剂病愈。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二十四节气|春分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我国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养生保健时应注重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认为春分时节正是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机,要把握养生好时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认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可见只有阴阳平衡才是身体健康的标志。

春季阳气生发,随着人体阳气不断上升,平素形体消瘦,手足心热的人群此时阴血就更容易出现相对不足。而平日里肝阳上亢,面色偏红,声高气粗,高血压人群则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头痛头晕,乱发脾气等表现。此时阴虚者应注重滋阴降火,可食莲子百合粥,梨汤等;肝阳上亢者应注意早睡早起,避免吸烟饮酒熬夜等恶习;高血压人群应遵医嘱服药,避免情绪波动而带来血压的波动。

《素问·骨空论》曰:“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与泻实两方面。补虚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等方面;泻实如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祛风、燥湿等方面。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养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病治病。

舒肝解郁,调畅情志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此时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使肝气顺畅条达。肝气的升发可以带动人体之气的升降循环运转,使得气血津液周流全身而不休。己亥岁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客气对主气的克制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使其不能很好地舒畅条达,被郁滞于内,成为郁气。也就是说此时人体如果不能很好的疏肝平肝,就容易滋生一些郁滞的问题。

由此大家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宜常自劝“我的情绪不是我”,忌讳真动怒,遇事不钻牛角尖。要注重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自己的生活情趣。可抽时间闭目养神,调息放松,也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春光明媚,正是健身的好时光,最好常到户外活动,如踏青、散步、做操、打球、打太极拳、放风筝等。运动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在清新的空气中活动,利于肝气的疏泄。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原文: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大意: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宁静并非真宁静,只有在喧嚣环境中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之性的真正宁静;在狂歌热舞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灵性的真正乐趣。

出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欢迎来稿分享您的中医临床经验!

投稿邮箱:dazhizhongy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