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伤寒论:)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栀子柏皮汤清热除湿退黄。方中栀子苦寒清热解毒,除烦利湿,泄三焦之湿热从小便解。仲景用栀子一般均为十四枚,惟本方用个头较大的肥栀子十五枚,此用量居栀子类方之冠,意在增强清热解毒。黄柏苦寒解毒,清下焦湿热。炙甘草甘缓和中,并防栀子、黄柏苦寒伤及脾胃。三味相合,清湿热退黄疸而不伤正气。

上三味药,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栀子柏皮汤治阳明病,湿热发黄证。症见伤寒,身黄,发热。

伤寒指广义伤寒。身黄,发热,为阳明湿热发黄证。湿热遏郁肌肤,不得从汗外泄,亦不得下行膀胱从小便排泄,湿热无去路,故身发黄,鲜明如橘子色;湿热蕴蒸肌肤,正邪交争,故发热。其症可伴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退黄,方用栀子柏皮汤。本证尚无胃肠里热结滞,故不需配大黄。

栀子蘗皮汤用栀子清热利湿,栀子质轻,清利之中又有宣透作用,可通三焦、利小便,开湿热凝结,还可除烦热。黄蘗苦寒,清热燥湿以坚阴。甘草炙用,和胃健脾,并制栀子、黄蘗苦寒伤胃之弊。栀子偏于清上焦,泻心火;黄蘗偏于清下焦,泻相火;甘草和中健脾益气而扶中。三药相伍,用于正气偏衰、阴中有伏热而黄疸日久不退的,效果很好。(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栀子柏皮汤治疗湿热发黄,其病变重心在肌肤,而胃肠尚无湿热结滞;茵陈蒿汤治湿热发黄,其胃肠湿热较著。栀子柏皮汤临床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重症肝炎、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溶血症等疾病。

王琦医案:盛某,男,28岁。初起发热恶寒,体温38.2℃,浑身骨节酸痛,汗出不畅,诊为感冒而投发散之剂,发热缠绵周余不退,继则出现胸脘痞满,不思饮食,食入加胀,身面渐黄,尿如浓茶样,经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0单位,谷丙转氨酶U/L,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舌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为湿热黄疸,属阳黄之证。方用栀子柏皮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18g,栀子12g,黄柏9g,泽泻9g,猪苓、茯苓各12g,生麦芽15g,甘草4.5g。上方随证出入服10余剂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以原法更小其制,并配入运脾和胃之品,调理月余,身体康复。[王琦.经方应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刘渡舟医案:患者为一个10岁男孩,患黄疸性肝炎,病已日久,黄疸指数一直很高。前医曾用过茵陈蒿汤多剂,住院期间也多次用过茵陈、大黄等注射液,效均不佳。症见身目黄染、心烦、便溏,两足发热,睡觉时常伸到被外,舌苔黄。遂投栀子蘗皮汤治之,不数剂则黄退而诸证渐愈。此案说明,凡湿热发黄,用茵陈蒿汤后,黄仍不退,但正气业已渐耗,脾胃之气受损,阴分尚有伏热,如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等证,用本方治疗很是适宜。有的注家认为,本方不该用甘草而应当用茵陈。其实不然,应该说本方妙就妙在用甘草以扶正气的治法。(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经方观止》

作者/张建荣,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喜欢张建荣老师的书欢迎购买正版图书。

I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