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每日一学药性理论
在学习中药学以前,首先我们要学习并理解了解什么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一、四气? 《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这是对于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气”和“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称为四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就像我们每个人不同性格脾气一样。 它反映药物对于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的作用倾向,四气之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寒与凉,温与热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寒凉药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药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 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辛:散、行,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为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甘:补、和、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酸:收、涩,收敛、固涩。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为酸味。 苦:泄、燥、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五味与五行配合与五脏联系起来。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辨别药物的作用。 三、升降浮沉? 升,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向外发散,沉,向内收敛。 简单说,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按阴阳属性区分,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有在表(外感表证)、在里(里实便秘)、在上(目赤肿痛)、在下(尿闭、腹水),因此根据不同病情,改善或者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有了不同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的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1、首先如与四气五味的关系:辛、甘,属温、热的药物,大都属于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苦、酸、咸,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与质地轻重有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但是除以上也有特殊性,比如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等,也有双向性的,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肤。 3、与炮制、配伍有关: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酒制则升,姜制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 1、是指药物对于机体定性定位的概念,中药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础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如桔梗、苏子治喘咳胸闷,说明它们有归肺经的作用等。 2、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形、色、气味、禀赋等不同,进行归经方法。如辛、色白入肺经、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菊花、桑叶轻浮入肺经,磁石、代赭石质重入肝,连翘象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由于归经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全面分析归经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全面了解归经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根据疾病的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今天学习四气五味只能说明药物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和治疗作用,升降浮沉只说明药物作用趋向,以上没有定位概念,只有归经理论把药物治疗作用与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部位有机联系起来。 故学习中药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要全面并系统、区别并统一学习。 五、毒性? 每一味药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五毒”,这也是药物的性能重要标志之一,药物的毒性我们称为药物的偏性。作用于人体不同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脑血管、呼吸、消化道等,引起不同症状。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乌头类、马钱子、雪上一支蒿等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等)、毒苷类(强心苷:罗布麻、五加皮等。氰苷类:苦杏仁、木薯等。皂苷类:商陆、天南星、川楝子、黄药子、白头翁等)毒性蛋白类(巴豆、苍耳子等)、萜类与内酯类(苦楝、白果等)、动物类中毒(蟾酥、全虫等以心血管症状最明显)、矿物类中毒(砒霜:三氧化二砷,剧毒,朱砂硫化汞等、雄黄、硫磺等) 产生中毒的原因:1、剂量过大2、误服伪品如商陆代人参等3、炮制不当如生附子等4、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类煎煮太短等5、配伍不当违反十八反,甘遂与甘草,乌头与瓜蒌等,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我们应该学会药品鉴别,防止伪品,保管好剧毒中药。 中药学习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积累要全面系统而不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共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6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代赭石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大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