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刘某某,女,32岁,已婚,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11月11日。

主诉:反复上腹痛半年,加重1天。

现病史:半年前因饮食不慎出现中上腹疼痛,胀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自购“陈香露白露”口服后有所缓解,1天前因进食生冷食物后诱发,门诊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为求中医治疗,遂就诊。

现在症:中上腹部疼痛,呈胀痛,进食寒凉食物加重,时有反酸,胃灼热,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既往史:否认“胆石症”病史。

诊断:中医:胃痛(寒凝气滞);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温胃散寒,化瘀行气,柔肝止痛。

方药:良附丸、失笑散加味。处方:高良姜12g、香附10g、陈皮12g、蒲黄(包煎)15g、五灵脂(包煎)10g、没药10g、徐长卿15g、白芍20g、甘草6g、延胡索10g、海螵蛸(先煎)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经过:二诊(年11月18日):述服2剂后胃痛消失,效果明显,上方再投7剂,巩固疗效。

高良姜

按语:本例患者多因进食生冷食物,损伤中阳,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方中予高良姜、香附温胃散寒止痛,清代医家林佩琴《类证治裁·胃脘痛论治》曰:“痛初宜温散以行气,久通则血络亦痹,必辛通以和营。”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胃痛病在胃而涉及肝,著名医家丁甘仁云“治肝宜柔,治胃宜通”,故予白芍与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抑制胃酸对胃黏膜损伤;陈皮、延胡索理气止痛;徐长卿祛风止痛。全方共奏温胃散寒、化瘀行气、柔肝止痛之功。

高良姜饮片

案例二

邹某,女,55岁,已婚,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1月20日。

主诉:反复中上腹疼痛1年多,加重1天。

现病史:1年多前因进食不慎后出现中上腹疼痛,胀痛为主,无放射痛,伴呃逆,曾做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C-14呼吸检测:阳性,予抗HP四联疗法治疗,病情好转。1年以来,病情间断发作,未正规治疗。1天前因天气骤变受凉后出现中上腹胀痛,饮食减少,时向两胁肋放射,畏寒肢冷。

现在症:中上腹胀痛,饮食减少,偶尔向两胁肋放射,进食生冷食物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既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急慢性传染病史,否认“胆囊结石”病史。

诊断:中医:胃痛(寒邪客胃);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处方:高良姜10g、香附10g、沉香3g、砂仁(后下)6g、苏梗10g、陈皮10g、广木香10g、生姜10g、藿香10g、紫苏叶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经过:二诊(年1月27日):胃胀痛好转,饮食大增,舌苔白润,脉弦紧。再投原方加厚朴10g、延胡索10g,行气止痛,巩固疗效。

香附

按语:本例患者胃受寒侵,寒凝气滞,不通则痛,实属胃脘挛急疼痛,治以良附丸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加沉香、砂仁、陈皮、广木香等治疗,使寒散气通,肝胃调和,胀满渐除;加藿香、苏梗、生姜疏散风寒,寒散气行,其病自瘥。

香附饮片

案例三

刘某某,女,44岁,已婚,在职,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6月12日。

主诉:胃脘隐痛3年多,加重1周。

现病史:3年多前因不洁饮食后出现胃脘痛,胀痛明显,无放射痛,伴纳差,嗳气,医院做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口服“奥美拉唑”等治疗,病情时有缓解,时有反复。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痛,身倦,嗳气,无腹泻,无恶心呕吐,遂就诊。

现在症:胃脘隐痛,嗳气,食后腹胀,小便黄,大便不调,舌红苔黄腻,脉细。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病史。

诊断:中医:胃痛(湿热中阻);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5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6g、柴胡10g、枳实15g、郁金20g、虎杖15g、川楝子15g、金钱草15g、鸡内金15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经过:二诊(年6月19日):服药1周后,患者胃痛减轻,但感食后腹胀明显,舌淡红边有齿痕,脉细,考虑有脾虚症状,加太子参15g、砂仁(后下)6g、陈皮10g、白术15g,旨在健脾运湿,脾胃同调。后电话随访,症状痊愈。

枳实

按语:患者没有明显灼痛或冷痛,从舌苔观察湿热之象明显,湿热阻滞中焦,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小便黄热象明显,大便稀,湿滞之象明显,故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后复诊,病情缓解,舌淡红边有齿痕,有脾虚征象,予香砂六君子汤合方加减,旨在健脾运湿。方中还用疏肝理气之品柴胡、郁金等,脾胃亏虚,土虚木乘,治肝可以安胃,调畅肝之气,达到疏通胃气壅滞之效,徐师治胃,亦健脾收肝,达到通则不痛之功效。

枳实饮片

案例四

吴某某,男,60岁,退休工人,已婚,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9月9日。

主诉:反复胃脘痛半年,加重半个月。

现病史:半年前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出现上腹部剑突下疼痛,隐隐作痛,时有烧灼感,反酸,嗳气,纳减,曾在当地做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服“胃乐”“雷尼替丁”“果胶铋”等有所缓解,遂求中医治疗。

现在症:胃脘隐隐作痛,时有胃脘饱胀,呃逆,反酸及灼热痛,纳差,便干,口干欲饮,舌红苔黄微腻,脉细。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病史。

诊断:中医:胃痛(寒热互结,中焦痞阻);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5g、干姜10g、川黄连5g、柴胡10g、黄芩10g、虎杖10g、枳壳10g、酒大黄6g、金钱草10g、郁金30g、川楝子10g、鸡内金10g、白芍30g、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先煎)10g、海螵蛸(先煎)1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经过:二诊(年9月14日):胃脘痛减轻,嗳气消失,苔白微腻,原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入苍术、厚朴各10g,5剂。

三诊(年9月19日):胃脘痛发作次数减少,但纳差,食少,无反酸、嗳气,仍口干苦,便干,去虎杖,加入神曲10g,5剂。

四诊(年9月24日):胃痛明显缓解,上方再投10剂,未复发。随访,病情稳定。

虎杖

按语: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热,损伤脾胃所致,故辨证脾胃升降失常,枢机不利,寒热互结,中焦痞满。治以调和寒热、消痞散结。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使胃气得和,寒热平调,配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攻下,痞满自除。遵循六腑以通为用原则,通则不痛,反复胃痛,阳明失润,胃阴不足。胃纳降功能,除依赖胃中阳气之温运,还有赖于津液之濡养。故不忘加入白芍、甘草酸甘养阴、滑润之品。诸药相合,胃痛渐止,诸症自平。

虎杖饮片

案例五

吕某某,女,44岁,已婚,工人,门诊病历,初诊时间:年4月28日。

主诉:反复中上腹疼痛5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伴反酸,烧灼,胀闷,医院正规就诊,自购“三九胃泰”“斯达舒”等口服,时有缓解,反复发作。半年前上症加重,到医院做无痛胃镜示“胃窦炎,十二指肠球炎”,予口服“雷尼替丁”等西药治疗可缓解,但停药后又复发。

现在症:胃脘部灼热疼痛,进食后饱胀明显,时有反酸,口淡无味,腹泻与便秘交替,舌质红苔白脉细沉。

既往史:否认“胆石症”病史。

诊断:中医:胃痛(脾胃不和,寒热互结,食滞中焦);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健脾和胃,理气行滞,辛开苦降。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黄连5g、吴茱萸3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2g、丁香10g、砂仁(后下)6g、党参15g、白术20g、白三仙各10g、鸡内金10g、茯苓10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疗经过:服上方后,明显感中上腹饱胀减轻,灼热感缓解,无腹泻,复诊时去黄芩,入知母心再服5剂。

三诊时感饱胀又反复,暂去党参,苔微腻入佩兰心,再服10剂,病遂告愈。

白术

按语:本案主要表现为脾失升运,胃失和降,中焦湿郁,寒热互结。因气郁而湿滞,郁而化热,日久导致脾虚生寒,胃失和降,故治疗上非单用纯寒、纯热之品能取良效,故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并进,温凉消补兼施,辛开苦降甘缓而终获良效。

白术饮片

来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医案精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徐学义经验传承》;由颜勤主任医师主编,徐学义主任医师主审。医案包括内科、皮肤科、五官科、妇科、男科等。聪聪微编。

门诊预约

1)贵州中医院(周三上午)门诊三楼消化内科诊室。2)预约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周六上午8:00~12:00。

3)预约就诊:







































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