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探洞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这个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边缘,从甘肃经四川到云南,绵延数千公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龙门山段。龙门山南起理县、汶川,北至平武、青川,绵延数百公里,历史上是一个活跃的地震带。年的汶川地震和年的雅安地震都在这个区域。地质公园中段在彭州-绵竹境内,我们这次去的是位于彭州境内,白鹿镇附近的五龙洞和硝洞。领队的是成都观鸟协会的沈尤老师,他们第一次发现这两个洞是在年前后,那时候周边什么都没有(农家乐什么的),只有天然的洞穴,08年汶川地震后,洞穴没有受到影响,可见洞穴周围的岩层比较稳固,是很安全的。 五龙洞人工的迹象非常明显,据说是起初开发商想把它打造成一个避暑的“胜地”,所以洞口附近被炸开,形成一个开阔的“大厅”;贯穿洞穴的地下河被挖开,形成一个人工的水渠;洞内的岩壁许多地方喷了水泥,所以我们已经很难区分哪些是天然的结构,哪些是人造的结构了。洞内还安装了彩灯,游客多的时候,彩灯就会打开。所以洞穴内的蝙蝠已经所剩无几。除蝙蝠外,洞穴里还有几种特有的物种。 五龙洞穴尺蛾,据沈老师说是一个新物种,学名还未发表。 洞内特有的一种千足虫白化品种。 在五龙洞尽头,小小的地下河源头,一洼泉水中,生活着洞内特有的“钩虾”。这个俗名也是最早来探洞的先锋们起的,真正的学名还未发表。它生活和游泳的姿势都是这样“侧躺”在水底,很特别。 五龙洞尽头的天坑。天坑是由于地下河长期的侵蚀,造成地面塌陷而形成的,一般落差上百米,这个迷你的“天坑”给孩子们科普正好。 沈老师带孩子们在天坑的水洼观察钩虾。 原路返回,对洞内的地貌有些了解后,我们开始四处探索洞内的情况。才发现洞的内壁挂满密密的水珠,灯光下非常好看。 连洞内的这个蛛蛛网上都挂满细密的水珠 这是“洞主”,住在洞内的两种蝙蝠之一。蝙蝠住在洞内相对干燥、通风的角落,畏光。所以五龙洞里的蝙蝠们,生活的得并不安逸,游客多的时候,洞里就会开启彩灯,人声嘈杂。 出发之前,我原本对外出热情满满,以为就像春游秋游,可以看到看到许多新鲜的东西。听沈老师介绍说洞内有蝙蝠之后,热情急转直下。蝙蝠和蛇是除了毛虫外我从小就恐惧的动物。在网上查到五龙洞人工迹象比较重,我才敢来看看是什么情况。所以,人很复杂,在城市里对野外的生命和景观念念不忘,可是真的要去人烟不至的地方,心里还是不免恐惧。 午饭后,准备出发去硝洞,出发前在五龙洞前留下合影。 去硝洞的山路话说只有米,我们走了近1个小时。经过来回路上和洞里的“泥礼”后的再合影,这还是许多孩子们换了衣服后的效果。 合影背景中,洞口的厚朴开得正好,这是山上的村民种的“经济作物”。 去往硝洞的小路,一行人走得非常“谨慎”。走得慢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细心地看路边的植物,还真不少没见过的新鲜东西,后文一一介绍。 水池边上一块石头上形成天然的小生境:苔藓、蕨类和野花相印成趣,这是人工难以打造的景观,我们把它称为“上帝的花园”,嘻嘻。同行的伙伴们在上帝的花园前留了影。 这次出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我们来自三个教会的老师是一家。我们的“家人”合影。 硝洞的洞口,在并不开阔的山腰。不知道最早探洞的先锋们是怎么找到的。 洞内离洞口20米左右的地上密密麻麻的??,反映出洞定密密麻麻的蝙蝠,虽然洞内空气流通很好,可是“氛围”并不宜人,小动物生活的气息非常浓郁。 洞内地面崎岖不平,往里走20米开外,就没有蝙蝠生活的迹象了,地面湿滑,孩子们几乎是手脚并用地走,时不时打个滑,被身边的大人提起。 这就是手脚并用的时候了。 洞里,在我们原计划走的最深处,沈老师邀请我们一起经历一段时间的黑暗体验。当所有的灯关闭,尽管有些小朋友孩子悉悉嗦嗦,我们还是发现洞里泉水滴下的叮咚声此起彼伏,非常清晰。脑海里一直浮现出天空之城里面两个小家伙在地下矿井的画面。而我们身处的环境远没有那么温馨。关上灯的那一刻,我就闭上眼,开始祷告,才能除去心里很多恐怖的想象场景。然后,开灯后,我们又继续往深处走了几十米。 洞内正在“生长”的钟乳石。有点看到成长的喜悦。 不过收获最大的还是往返硝洞路上,看植物,收集植物标本。 出洞啦!左顾右盼,采标本。 第一次见到叶子上长果果的青荚叶。中华青荚叶HelwingiachinesisBatal. 叶片革质,不易压干,这次采的全都压黑了,好可惜。 对马耳蕨Polystichumtsus-simense 毛茛科的盾叶唐松草ThalictrumichangenseLecoy. 远志科的黄花倒水莲PolygalafallaxHemsl. 忍冬科的珊瑚树 蕨叶鼠尾草Salviafilicifolia 漂亮的唇形花 透茎冷水花和叶上的小蜗牛 小檗科的淫羊藿Epimediumbrevi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中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3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记住这21类中药的功
- 下一篇文章: 干货收藏针灸的临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