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请“本草纲目正”!

脏腑辨证论治-脏腑兼证篇:

11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胃脘痞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饮食减少,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病机:肝胃不和证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本证的表现主要有:胃脘胀满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呃逆,嗳气,呕吐,吞酸嘈杂,食入不化,烦躁易怒,与情绪变化相关,苔薄白或薄黄,脉弦。临床上的主要判断依据为: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

病因:本证多由情志异变而引发,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郁而横逆犯胃以致肝胃失和。

治则、方剂: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见肝郁气滞证四逆散附方)合平胃散(见寒湿困脾证)加减,主要有柴胡、枳壳、赤芍、甘草、半夏、茯苓、陈皮、川芎、佛手、香附、香橼、白术。临床可随症加减,若胃脘痛甚者可加玄胡、木香、川楝;若嗳气频作可加旋覆花、沉香;若肝郁化热而见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若气滞血瘀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五灵脂、丹参;若气郁痰阻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若兼口苦,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若气郁化火伤津之干呕,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太子参。

左金丸《丹溪心法》(清热剂清脏腑热方类)

[组成]黄连六两(g)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60g)(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g,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参才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本方一名回令丸,《医方集解》又名萸连丸。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1.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吴茱萸白芍各五两(各10g)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6g),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2.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吴茱萸二味同炒,去吴茱萸,加木香。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戊己丸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香连丸连、萸同炒后去吴茱萸,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1,原书主治《丹溪心法》卷1:“肝火胁痛。”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12肝郁脾虚证

主症:胸胁胀满窜痛,腹胀纳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肠鸣矢气,兼见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白,脉弦或缓。

病机:肝郁脾虚证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①肝气郁结的表现:胸胁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善太息,或急躁易怒,脉弦;②脾失健运的表现:腹胀纳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干稀

不调。主要判断依据为:胁肋作痛、情绪抑郁、腹胀、便溏等。

病因:本证多由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饮食失调,劳倦伤脾等引起。两者可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者,称木横侮土;若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而影响肝气疏泄者,则称为土壅侮木。

治则、方剂:疏肝健脾。方选逍遥散(见肝郁气滞证)加减,对于肝郁气滞明显的,可加香附、郁金、川芎;对于肝郁化火的可加丹皮、栀子;对于脾虚明显的党参、陈皮等。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