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生成及致病规律1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m.39.net/pf/a_6084138.html 1.痰生中焦,水谷所化(多痰证) 水谷既可变痰,则痰证可因水谷而益盛。出于保护性反应,则人有因痰而不受水谷者。患者经常因难以进食,食入则吐。察之:舌苔黄腻,脉弱而滑。考虑气虚而胃不得通降,痰阻于中而胃不得受纳。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加减使用): 旋覆花8g,代赭石粉30g,枳实15g,厚朴10g,党参10g,半夏曲18g,黄芩8g,苏子10g六神曲10g,广藿香8g,鸡内金8g,竹茹12g石菖蒲10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7剂) 2.痰与水谷,正邪互变。 中医不同于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认为,病菌、病毒之类乃致病之因,对此只能杀灭。中医则认为,正与邪常无绝对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正可以变为邪,邪亦可变为正。水谷与痰,亦是如此。水谷既可变痰,则痰证既经治疗亦可回化为水、为谷。我们多年临床实践中,经常有中焦痰证,患者脘痞、乏力、大便不畅诸证,经治疗,其脘得舒,大便通畅,身体觉有力,此因痰回正化,化生正气也。痰消于中而不留,故脘不痞;为谷之精微而养人,故身体有力;谷中之精既升运而养人,则渣滓糟粕所剩无多,而胃易降下,渣滓糟粕得顺利降下,故大便乃畅。是故痰证治疗以后,矢气转多,大便转畅者多为佳兆。痰既为水谷和合,则亦有痰化归正而化为水下,见诸尿多者,此即痰中之水得化而下使然。大部分病人血脂粘稠,高血脂,或者有中风先兆。脉滑而沉实,左尺较弱。考虑痰阻经脉,血为之瘀滞,气血不通,痰瘀互结。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加减使用): 半夏曲18g,苏子10g,瓜蒌15g,竹茹13g,石菖蒲10g,鸡血藤30g,地龙6g,土鳖虫5g,川芎10g,威灵仙8g,桑枝10g赤芍药10g,牡丹皮6g六神曲10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14剂) 血府逐瘀软胶囊(0.8g/丸),一次2粒,一日三次。 3.痰本生成于脾胃,脾胃位于人之中焦,故先见中焦之困阻。痰困中焦,不上不下,气机受困则见脘腹痞满;中焦受阻,气机不畅,故发疼痛,所谓“不通则痛”是也;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加减使用): 半夏曲18g,桔梗10g,瓜蒌15g,前胡10g,苏子10g,远志肉8g,枳实15g,厚朴10g,竹茹10g,六神曲10g,炒莱菔子30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7剂) 4、痰浊壅塞,进而脾实 中医基础书,多言脾虚,鲜言脾实。至于理由都说是脾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性命之根,精气血为人体之宝,自无“实证”之说。但细思之侯便会丛生:肺、肝、肾、心与脾皆为五脏之一,何以他脏皆有实证,唯脾肾独无?肝肺既有太过,脾肾何能独见不足?且以天地而言,长夏之时,淫雨霏霏,连绵不休,岂非土之太过?以人而言,膏粱美食,终日不乏,且食欲旺盛,胃纳丰足,遂见大腹便便,形体丰腴,乃至肉多而臃,似此岂非脾之实证?且《灵枢》有言:“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由是观之,五脏皆有虚证,皆有实证。此痰浊之证,常缘营养丰盛、脾胃纳之太多而发,可见其为脾土之实证也。 5.痰与湿热,合于中土 痰合于湿热,而湿热本为长夏之主气,合于中土。痰湿之性本黏腻、阻滞、阻遏、壅郁,其性本易下溜(湿夹寒即如此),但因其性易阻滞,则气机壅郁。郁则化火,痰得火热,热欲上而湿不得顺利而下,则黏滞、阻遏之性更强,或可上阻于心肺。故痰既生成,虽居中焦,随他邪则可达于四旁,顺经络可至于全身,而不必皆下溜也。 所以我们说痰生中焦,祸害四方。 6.痰阻于中,阳气郁遏而不达四末,可见肢体厥冷; 7.痰属于土之类,肝为木、主升,若痰阻之甚者,势必侮肝,肝不得升而气机闭塞不通,可见昏厥;痰阻于中,与热相搏,痰热内灼,可见脘腹灼热,如烧如炙;痰热内郁,寒来凑之,故其人畏冷之甚;痰下时腹鸣辘辘,痰上时恶心、呕吐;痰阻于胃,与热相合,胃气不得下降,则六腑之浊气反而上腾,故见口臭。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加减使用): 广藿香8g佩兰8g半夏曲(化入)9g,桔梗10g,瓜蒌15g,黄芩8g,苏子10g六神曲(化入)10g,炒麦芽10g,炒山楂10g,茯苓12g,鸡内金7g竹茹13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7剂) 方解:广藿香、佩兰以醒脾;半夏曲、桔梗、瓜蒌、黄芩、苏子、以化痰浊;六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茯苓、鸡内金以健运中焦;竹茹合半夏、苏子以和降之。 8.痰浊生成于中土,然不囿于中土。其遇温热,或随肝木之气、随上行之经气乃可上升,而引发诸证。盖肝木主升,热易炎上也。 ①痰随肝升,胃气因逆。足厥阴肝脉夹胃而主升,肝之升若夹痰而上,则见反酸,酸灼于上而觉烧心;气既上逆,胃不得和降而受其伤,故见恶心。俗称之肝胃不和者,常因痰热生于中,肝木来制,气逆于上所致也。心在胃上,冲脉丽于阳明,故胃逆则上攻心,病发而似奔豚。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加减使用): 旋覆花10g,桔梗12g,半夏曲18g,苏子10g,黄芩8g,枳实15g,厚朴10g竹茹10g,六神曲10g(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7剂)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方解:旋覆花,桔梗,半夏曲,苏子,黄芩,枳实,厚朴以化痰降浊;枳实、厚朴以导滞;竹茹合黄芩以化痰扶木;六神曲以益中焦之化合旋覆花、苏子、厚朴等以镇降其逆上之邪; ②痰引肝急,逆气而厥 痰为土邪,是为土家之实。据五行相制学说,制斯土实,责在肝胆,故痰热在中,每引发肝木之制。肝因痰激,亢而向上。当此之时,若肾不虚,尚可恋阳。阳不厥逆于上则尚无危证。设若肾虚,不能涵纳则可致昏厥。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加减使用): 半夏曲9g,六神曲10g(化入),桔梗12g,竹茹15g,苏子10g,黄芩8g枳实15g,厚朴10g,旋覆花10g,地龙6g,广藿香8g,石菖蒲10g,郁金15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14剂) 方解:半夏曲,六神曲,桔梗,竹茹,苏子,黄芩,枳实,厚朴,旋覆花,地龙合半夏曲、六神曲以健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即和降气机;广藿香,石菖蒲以芳香化浊;郁金合半夏曲、石菖蒲、厚朴等以作培土生金之用。 ③痰阻胃逆,口咽流涎 咽主地气,下通于胃,为胃之上门。胃有痰阻,下降不利。既不得降乃反上行,至于咽部,或见咽塞,俗谓之梅核气者。或痰上升至极,由口而出是为流涎。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辩证加减使用) 苏子10g,半夏曲10g,桔梗10g,瓜蒌15g,竹茹13g,茯苓12g,薏苡仁15g,厚朴10g,地龙5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14剂) 9.痰阻胃逆,咽部阻塞 咽主地气,下通于胃,为胃之上门。胃有痰阻,下降不利,上门因塞。痰阻胃中,既不得降,乃反上行,至于咽部,则见咽塞,俗谓之梅核气者,实多缘于此也。治疗此证化痰降浊为最紧要。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辩证加减使用) 黄芩8g、瓜蒌15g、桔梗10g、半夏曲18g、厚朴10g、苏子10g,石菖蒲10g、麦芽15g、地龙6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14剂) 10.痰随经升,塞于额中 痰生于土,土属阳明,阳明主面。若痰中阻,随阳明经气上行,而达于额,与风交结,则可致额部疼痛,鼻塞不畅,现代医学所称“额窦炎”多缘于此。 基本处方建议:(需中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辩证辩证加减使用) 黄芩8g,胆南星5g,旋覆花10g,薄荷8g,浮萍5g,辛夷花6g,苏叶8g,蝉衣8g,地龙3g,苍耳子5g,麦芽10g,六神曲10g,广藿香8g,石菖蒲10g。 (划线药物直接化入汤药中,不需煎煮、以免弱其效) 血府逐瘀软胶囊(0.8g/丸),一次2粒,一日三次。 (一日一剂,取液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毫升,14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12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投稿集锦谈附子的服药反应amp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