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白芷又名百苕、名莞、走马芹、芳香、泽芬、香棒。白芷之名最早见于屈原作品《离骚》之中,“白”为其颜色性状,“芷”意为香味令人止步的草。白芷因其芳香之性不仅被广泛用作香囊,还可入药。“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中医认为白芷用药可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痒、消肿排脓。可用于鼻疾、皮肤疾患、消肿排脓、胃脘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中药

白芷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

饮片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

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疡肿痛。

内服: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中药配伍禁忌:恶旋覆花。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配伍方剂

九味羌活汤

其组成为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方中羌活发散风寒、祛风胜湿,宜痹止痛,为君药;防风、苍术助羌活以散寒、胜湿、止痛,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寒祛风,并能行气活血,宜痹以止头身之痛;地黄、黄芩清泻里热,并防诸辛温香燥之药伤津,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全方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此事难知》

仙方活命饮

组成为炙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炒皂角刺、当归尾、甘草、赤芍药、乳香、没药、防风、贝母、陈皮、金银花。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防风、白芷祛风除湿,排脓消肿;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贝母、天花粉、陈皮清化痰热以散结消肿;穿山甲、皂角刺溃脓消肿;甘草清热解毒。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身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有力者。

——《校注妇人良方》

中药故事

相传大文豪苏轼还和中药白芷有过一段渊源。据传,苏东坡在任职杭州刺史时,与三台山寺庙中的一位老和尚志趣相投,交往很深,两个人经常一起探讨诗歌。有一日,两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就已到深夜。当时正直初秋天气,夜间气温较低,苏东坡从山上寺庙回家途中受了风寒,第二天感觉头痛、鼻塞,非常难受。老和尚听说后,就托人带来一包药材,嘱咐苏轼煎汤服下。苏轼喝下后,效果奇佳,很快就痊愈了。痊愈后苏轼特意上山去感谢老和尚,并向老和尚打听这是什么“灵丹妙药”,一问才知道这是中药白芷,是杭州特产地道药材,叫“杭白芷”,而因其气味芳香,又叫“香白芷”。

特别提示:本文所提药物及方剂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代替处方,中医讲究辩证施药,用药因人因病而异,医院,请医生诊断后,针对个体症状,提出用药方案。

—END—

来源:医学百科、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袁嘉璞

审核:康志强刘东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1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