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某某,女,22岁,年4月14日初诊。

主诉:呃逆4月余。

病史:4月余前因家中琐事争吵后渐自觉心下痞硬,继而出现呃逆频作,以食后为著,偶有胃胀,自疑为胃病之患,医院行胃肠镜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经系统治疗。今呃逆不止,经友人介绍,特来求诊。辰下:呃逆频作,食后为著,胃胀,偶感四肢乏力,舌尖红苔白,脉弦。

处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12g(布包)党参15g姜半夏12g

代赭石20g(先煎)生姜9g白芍20g

柿蒂9g木香6g栀子9g

谷麦芽各12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4.21):药后证缓,昨日起呃逆已减,精神振作,仍感胃胀,舌脉同前。予上方加丁香6g、莱菔子12g,煎服法同前。

三诊(.4.28):偶有呃逆,余症皆缓,予上方加厚朴9g,守此法前后迭进20余剂,诸症尽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疾病获愈。

按语: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案患者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横犯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上逆动膈而发为呃逆;肝失疏泄,中焦升降失常,水谷不化,阻滞于中,胃气不降,气机不畅,故见胃胀、呃逆以食后为著;脾不升清,清阳不布,四肢失养,故见四肢乏力;肝郁化热,火热上炎,故见舌尖红。四诊合参,辨为肝郁气滞,横犯中焦,脾失健运,胃气上逆动膈之证。

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提出呃逆“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故吾师治以降气化痰,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逆止呃,方拟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第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此乃因误用汗吐下法,内伤中气,肝胃失和,气机上逆所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之证。该方具有平肝降逆,益气和胃之功。本案虽与原文病因不同,但主证病机雷同,故可以此方为主化裁治之。方中旋复花咸甘温,入胃肝经,既能降胃,又可降肝,下气消痰而除痞止噫;代赭石苦甘平,亦入肝胃经,且质重沉降,为重镇降逆之要药,功擅平肝降胃镇逆,张锡纯曾言“降胃之药,实以赭石最为效”;柿蒂味苦降泄,专入胃经,降逆止呃;三药合用,降逆之效强劲。姜半夏入脾胃经,与生姜合用,功善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党参健脾补中益气;白芍归肝、脾经,柔肝养血,平抑肝阳,与党参相伍,补脾疏肝,健运中气,鼓舞清阳;木香气香醒脾,味辛能行,合党参可健脾行气,又因味苦疏泄,走三焦和胆经,能疏理肝胆,再配伍栀子则可清肝降胆泻火;谷芽、麦芽健脾消食,行气化滞消胀。全方攻补兼施,治肝调中,降气而不伤正,补气而不助逆,方机相符,用之辄效。

二诊患者进药后,呃逆渐止,精神振作,示脾气渐复,仍有胃胀。故守上方加丁香辛温芳香,尤善降逆,加强降逆止呃之功;莱菔子味辛行散,消食化积之中尤擅行气消胀。三诊偶有呃逆,余症皆缓,守上方加厚朴下气除胀满宽中,消食导滞。依此法前后迭进20余剂,诸症尽去,疗效满意。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z/7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