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治疗胃痛经验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关于疼痛的病机有两种,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然腑病多实,胃痛多以实证为主,临床多以通法为总则。如董建华老师按脏腑从肝、从胃、从脾论治,抓住胃以降为顺之生理特点,其病机多滞,治疗上提出“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实则泻之,湿则燥之,不单以泻为通法。”吾师周慎教授治疗胃痛通常从四个方面入手,即从病因之来源,胃腑之特性,病邪之所得以及脏腑之相关进行分析,综合辨证,遣方用药,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特总结于下。 1.察病因之来源,分肝胃相因 《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病因不同,所伤异位。胃痛之病因有外邪犯胃、情志犯胃、饮食伤胃、脾胃自虚等。吾师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情志与饮食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情志所伤则气滞,饮食所伤则食滞,久则水停瘀阻,体现胃痛病因之根源所在。从五行上,肝胃乃木土相克的关系,木旺乘土,或土壅木滞,肝胃皆不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余脏仿此。”故先病在胃者,胃病及肝,其治在胃;先病在肝者,肝病及胃,其治在肝。喜怒不节则伤肝,疏泄失司,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郁滞。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疗上宜先从肝治,常予疏肝之法,使肝木条达,吾师喜用四逆疏肝解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饮食不节则伤胃,食滞于胃,气机阻遏,运行不畅,亦能引起肝气之郁滞。治疗上宜先从胃治,常予消导之法,兼以疏肝之品,吾师喜用隔山消、莱菔子、山楂等和胃消食。因此,临床上应针对致痛病因的不同,分清脏腑之先后病,以明确病因之来源。 2.顺胃腑之特性,倡体用结合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又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无论是情志犯胃,还是饮食伤胃,抑或外邪袭胃都会导致胃腑和降功能的失常,胃失通降,纳食不化,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便秘等症状,或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呕恶、嗳气、反酸、胃痛等一系列胃腑病变。《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有云,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故吾师指出,根据胃的体用观,以清润补其体,以顺降补其用,故有通补之说。 胃以降为和,升则逆。肝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司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一脏一腑,一升一降,维持整体功能的平衡。“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疏肝气以和降胃气,脾气升则胃气降。吾师常用柴胡、白芍、郁金或党参、白术等品调和肝胃或脾胃,以恢复胃腑通降功能,从而恢复中焦气机的通畅运行。 又胃为燥土,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经。苦寒败胃,化燥伤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灼伤气血;辛香行散走窜,耗伤气血。气血津液枯涸,易生阴虚内热之症,胃体失于濡养,而出现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燥热之象。故胃病不可过用苦寒、辛香、温燥之品。吾师善用蒲公英甘寒之品清润胃体,然苦能坚阴,坚者,存也,固护津液,故必要时苦味之药亦可减量用之,苦亦燥湿,促脾之健运,燥湿相济,亦合“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3.审病邪之所得,攻有形之邪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言:“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吾师由此而悟,治胃痛亦可如此。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饮食物失于受纳腐熟,停滞于胃,而成宿食,随胃气上逆而致噫气、反酸、嗳腐吞酸等,宿食郁久化热,故亦可出现胃脘部灼热之感;饮食遏阻气机,气不行水,停聚于胃,成痰致饮,而致脘腹胀闷等,且气为血帅,气滞血瘀,血液不能正常运行,久病入络,从而导致胃络瘀阻,痰瘀随胃气上逆,而见胀满、呕恶、胃痛等临床表现。盖有形之邪常与无邪之邪相结侵犯胃腑,当先去其有形之邪,而无形之邪势孤矣。所以治疗胃痛时应该注意审察病邪之所得,先消除胃腑有形之邪,即“食、痰、瘀”等病理产物,治以山楂、莱菔子、内金、麦芽等消食,以法夏、陈皮等化痰,以蒲黄、五灵脂等逐瘀,使有形之邪得以清除,则气机运行无碍,再配伍和降胃气之品,胃病可愈。 4.辨脏腑之相关,重整体调节 吾师治疗胃痛时,每每辨析脏腑相关理论,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分清胃病产生的原因是由胃腑病变影响其它脏腑病变,(如子病及母之胃腑病变可以引起心脏病变,痰饮、宿食、瘀血阻于胃络,上蒙清窍,或久而化热,热扰心神,可致心神不安、烦躁、谵语等神志改变;又心主血,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病则气血化生无源,从而可出现一系列心血虚的证候,吾师临证每见心烦等证喜用丹参活血化瘀,除烦安神;如母病及子之胃腑病变可以影响大肠功能失常,可致大便不通,故临证常可用小承和胃通腑),还是由其它脏腑病变影响胃腑病变(如子病及母之肺脏病变可引起胃腑病变,肺脏病变后不能制约肝气,而使肝气相对过强,从而更容易侵犯胃腑,肺亦喜润恶燥,师曰可于治胃方中加以百合等养阴润肺,金且克木,而使肝气不至于太强而伐胃土)。又脾胃表里相关,脾病可及胃。脾主运化,一则运化饮食,一则运化水液,若脾不失运化,饮食不能下输小肠,水液不能下输膀胱,亦不能布散全身,食滞于胃,饮停于胃,吾师常常以调和脾胃为法,于方药中配伍参术芪等健脾以和胃。另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吾师常以川椒温肾助化,使有形之邪得以祛除。吾师临床治疗胃痛不单看胃腑本身病变,而从脏腑相关理论,重视整体调节,注重心、脾、肺、肾、肝与胃的关系,辨析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势,随证加减,减少胃痛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5.擅综合应用,辨证论治 临床上,胃痛常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吾师指导我们灵活运用通补学说的同时,分清致痛病因及其来源,辨析脏腑之间的关联,对症下药。常自拟“四逆二陈汤”,随证加减,获得良效。此方由柴胡、白芍、郁金、法夏、陈皮、丹参、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蒲公英、蒲黄、甘草组成,以疏肝解郁、降逆和胃。从病因看,本方用四逆治肝,二陈治胃,疏肝和胃;从胃之特性看,用二陈顺降胃气之用,丹参、蒲公英清润胃之体;从邪之所得看,用法夏、陈皮从痰,丹参、失笑从瘀,再在加减中兼顾饮、湿、食,酌加隔山消、黄连等,如呕恶、呃逆明显可酌加旋覆花,嗳气反酸则加海螵蛸,脘腹胀痛明显则再加九香虫;从脏腑相关看,柴胡、白芍从肝胆,二陈从胃,丹参、郁金从心,再从加减中用百合从肺,参术从脾、川椒从肾。该方主治情志因素所致之胃痛,或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者,每见脘胁疼痛,嗳气反酸等症。 患者彭某某,女,56岁,长沙颜料化工厂。年3月24日就诊,胃痛复作1月,以剑突下及咽部为主,涉及肩背,嗳气,不泛酸,恶心欲呕,清晨时痛醒,温熨后疼痛减轻,口干饮冷,纳可,寐差,时疲倦,大便干,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滑。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处方:四逆二陈汤加海螵蛸10g、旋覆花6g、九香虫10g,并同时服用本院胃康颗粒2袋,于4月1日复诊,食酸菜后胃痛又发,继予四逆二陈汤加海螵蛸10g、旋覆花6g、九香虫10g、枣仁10g、竹茹10g,服7剂后胃痛渐愈。 综上所述,吾师治疗胃痛有其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从病因之不同先别其来源,先患何脏何腑,究其致病有形之邪,重视脏腑相关与整体调节,提倡通补之体用结合,必要时参照胃镜结果,在临床上有效地治疗与胃相关的疾病,减少了其复发。 如果你喜欢此文,请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头痛用药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执业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