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墨香
痰饮证治阐微 黄星楼(~),临床家 就病理而言,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而又因其停聚、凝结于某一部位成为致病因子。 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则运化无力,水谷之精微不从正化;或久嗜茶酒肥甘,湿积脾胃,水气凝聚于中而成饮、成痰。 精神抑郁则肝脾之气滞,气滞则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聚不散而为留饮;或气郁化火,火灼津液为痰。 外邪犯肺,肺气郁滞则不能布散津液,凝聚成痰;或因化热化燥,蒸熏肺津成痰。 肾阳不足则水气上泛为饮;肾阴不足则阴火上炎,灼津为痰。此即庞安常所谓“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之机制。此外,尚有因长期吸烟,火毒之邪灼伤肺津,炼液为痰者。 痰饮留积不散而津液不通,气道失畅。戴思恭喻之如“沟渠壅遏,积淹停滞,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痰饮犯肺则肺气怫郁而咳喘痰多;留滞中焦则清浊交混而肠鸣泄泻;留于胁下则为悬饮、胁痛;流于肌肤则为溢饮、浮肿。若痰迷心窍,神明被蒙则见神昏、癫痫;流注肌肉、筋骨、关节,则成瘰疬、痰核、半身不遂、肢节疼痛等。 痰和饮的病变部位,常有一定规律。张景岳谓:“饮惟停积肠胃,而痰无处不到。”临床实践表明,饮之留伏部位,多见于胃肠、胸膈(包括肺)、胁下以及四肢;痰邪则无处不到,其中有形之痰,常见于肺系、胃肠或肌肉等处;无形之痰主要见于心、脑或某些经络循行的部位。 痰饮病症状多变,其有形可见者诊断尚易,无形可察者诊断较难。笔者体会: (1)有形之痰(饮),当辨其色、质 清稀者为饮,稠厚者为痰,“新而轻者,形色青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咯之难出,渐成恶味”。外感风痰,其色多清白而光;寒痰色白而量多;热痰黏稠色黄,或如脓液,甚或带血;湿痰白黏,量多而易咯出;燥痰胶黏如丝,量少不易咯出。若痰液静置后,白稀薄浮于上,黄浊厚黏凝于下,则为本寒标热,饮变为痰。若痰液静置后分成泡沫、黏液、脓痰三层者,古人称之为“窠囊之痰”,是湿性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2)无形之痰,当识其特征 ①熟悉痰、饮的特发证候,如神志昏迷、痴呆、失语、头痛、眩晕、精神失常以及肥胖等。②掌握“其气因痰而结滞”的症状特点,如脘腹痞闷、局部疼痛、麻木或凝聚成核、成块等。 (3)痰饮的苔脉 痰饮之苔以厚白或白腻为主。若为苔薄黄多属痰热,苔厚焦黄为痰火;白腻中兼灰黑者为肾水上泛。舌质淡白多见于饮证或为寒痰,红、绛者则多见于热痰证。 痰饮之脉以沉弦细滑为主。如兼有风寒、燥热、阳虚、阴虚之证,可见相应之脉。 风痰:头晕目眩,胸闷不适;或四肢抽搐,筋惕肉;或瘫痪不遂,肢体局部疼痛麻木。舌苔薄白,脉弦或滑。 寒痰:咳唾或呕吐痰涎,色青而稀,胸脘常觉冰冷,下肢不温或腰背强痛,“背寒如掌大”。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或沉滑。 湿痰:肢体困倦,胸脘痞闷,痰白或稠或稀,易于咯出;或大便溏泄,泻下物如蛋清,腹满,肠鸣。舌苔白腻,脉缓或濡。 热痰:咳痰黄稠,口渴心烦,或见惊悸,或见神昏,癫狂。舌苔薄黄,脉弦滑或滑数。 燥痰:咳嗽气逆,咽喉干燥,声音嘶哑,痰黏如丝,不易咳出,甚或痰中带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涩。 以上五种痰证,若为外邪袭肺所致者,均可伴见头疼、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痰饮: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脘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水或痰涎,头昏目眩,心悸短气,饮食减少,大便多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或灰腻,脉象弦滑。 悬饮:胁肋疼痛,咳唾或转侧时益甚,甚则气短、息促,舌苔薄白而润,脉沉弦。 溢饮:身体疼痛而重,或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如泡沫,胸闷干呕。舌苔薄白或滑,脉象弦紧或弦滑。 支饮:咳逆上气,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浮肿多见于面部,痰多色白,常因感寒而复发,舌苔白腻或薄黄,脉象弦紧或滑。 以上四饮,如为外邪所引发,可伴见外感表证,咳喘、呕恶痰涎等症状亦加剧,如因感受风热或外邪入里化热,或积饮不散,均能变痰,形成痰、饮并积的情况。 多唾症:《医宗必读》谓:“更有一种非痰非饮,时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按五液所主,脾主涎,脾虚则口涎失约而自流。与痰饮之留伏胸膈、胃肠,需经咳唾或呕吐而后出者,自不相同。 痰饮之证,有虚实之分,而痰饮停聚,凝结于内,多属实邪。其虚实之辨不在痰饮而在形气。诚如张景岳所说:“夫痰则痰矣,皆若有余,又何有虚实之异?盖虚实二字,全以元气而言。”此外,尚需注意痰证初起,头痛发热,类似外感表证;久则潮热夜重,又类内伤阴火。痰饮流注,肢节疼痛,每与风证相似,临证时应详加审辨。 何梦瑶谓:“按痰标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当求本,然须看痰势缓急。”此为治痰饮之要领。凡痰因火动者宜治火为先,因寒生者宜温中为主。风痰宜散之,湿痰宜燥之。至于饮证,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行水,正虚者当补,邪实者当攻,邪实正虚者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温凉并用,此治饮之大法也。 祛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痰诸症。风痰上扰而致眩晕头痛者,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或麻菊二陈汤加减;卒中风,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偏瘫不遂者,方用竹沥汁送服青州白丸子;若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者,可用导痰汤加减。伏痰入于经络,两臂疼痛者,可用指迷茯苓丸。 温中化痰法:适用于寒痰诸症。寒痰伏肺,咳嗽痰多,清稀而冷者方用姜桂丸,如兼有胸膈痞满可改用黑芥丸。如兼有脾胃虚寒、饮食难化、咳唾或呕恶痰水者,方用理中化痰丸;如夹有胸脘气滞、痞满不舒者,宜用丁香茯苓汤加减。 燥湿化痰法:适用于湿痰诸症。常用方剂如二陈汤、二术丸。兼有脾胃不和,呕吐脘痞者,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苓术二陈煎加减。如夹有外湿可用藿朴二陈汤加减。 清热化痰法:适用于热痰诸症。常用方剂如芩连二陈汤加减。如胸上有热、膈中有痰、心烦懊、咳嗽呕恶痰涎者,方用黄芩利膈丸加减;如痰热内结、肺失清肃、咳痰黄稠、咯吐不爽者,可用清气化痰丸;如为实热痰闭、便秘不爽、神昏躁狂者,可用礞石滚痰丸以攻下痰热;如为肝火灼津、痰火互结、咯痰不爽、面赤便结者,可用雪羹汤合更衣丸法,以清火下痰。 润燥化痰法:适用于燥痰诸症。因于燥热灼肺,痰黏而少不易咯出者,方用二冬二母汤或润肺饮;如属风燥所致者,可用桑杏蒌贝汤加味。如属老痰、郁痰黏滞喉间,咯吐难出者,可用老痰丸。 温化痰饮法:适用于痰饮。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或以倍术丸常服之。如兼见咳逆胸满,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如兼有脾胃虚寒,呕恶食少者,可用《千金》大半夏汤加减。 攻逐水饮法:适用于悬饮。如水停胸胁、咳唾引痛、心下痞硬、呕恶气短者,方用十枣汤或控涎丹以攻逐之;如水饮犯肺,咳逆上气,不得卧,改用葶苈大枣汤泻肺实以利水。若饮邪已去,仍感胁痛者,可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发汗利水法:适用于溢饮。常用方剂如麻黄加术汤、青龙汤等,亦可参考水肿之治法。 泻肺逐饮法:适用于支饮。根据寒热虚实,可分别选用葶苈大枣汤以泻肺肃饮;小青龙汤以温散水饮;木防己汤以补虚散饮;五饮汤辛淡利水利气,水道通调则肺气自降。如属肺肾虚寒,水泛为痰者,可用金水六君煎加减,亦可参照咳喘病证之治法。 痰饮之治,常按其症情之缓急,或从标治,或从本治。一般对痰涎壅盛,闭塞上焦(包括气道)或心脑而病情危急药食难进者,宜先治其痰,开其窍,古代有涌吐之法,近世有吸痰器械,均可量情采用。若痰气不甚,食饮可进者,便当从缓求本,或祛其生痰之邪,或补其本元,使正气伸张,津液之道通顺,不治痰饮而痰饮自消。 痰饮用药,宜降不宜升。因痰饮之上逆,多由气、火之上升,故痰饮之治,当以泄降为宜。观古人治疗痰饮诸方,或分利行水,或通便泄痰,或清金降火,或和胃降浊,或潜镇摄纳,皆使之下行也。至于痰饮之在四肢、经络者,或温散,或搜逐,或破结,亦属“泄”之一类。 丹溪对各部痰证的用药极有讲究。如:“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可导;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得开;痰结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药加咸药软坚之味。”并谓:“海粉即海(浮)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消。??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痰。”均为经验之谈,值得借鉴。此外,如胆南星、天竺黄祛风痰热痰;青礞石祛顽痰;猴枣消热痰;瓜蒌、皂角涤浊痰;僵蚕、白附子祛经络之痰等,均可随证配伍。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痰饮卷》,单书健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