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http://m.39.net/pf/a_4577569.html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治疗痰饮脾阳虚弱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

B、香附旋覆花汤

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

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E、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治疗痰饮的主要原则是

A、清热

B、化痰

C、利水

D、温化

E、逐饮

3、下列哪项不是广义的痰饮范畴

A、悬饮

B、痰饮

C、支饮

D、水饮

E、溢饮

4、溢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5、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

A、胃肠

B、胁下

C、肢体

D、胸肺

E、腹内

答案与解析

1、E

答案解析:痰饮之脾阳虚弱证

证候主症: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D

答案解析: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D

答案解析: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4、C

答案解析: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5、A

答案解析:狭义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细目三痰饮

要点一概述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分类

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要点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

(二)病机

痰饮病的基本病机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津液停积机体某部位而成。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痰饮病的病变脏腑为肺、脾、肾、三焦,以脾首当其冲。因脾阳虚,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水谷不归正化,反为痰饮而干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水寒之气反伤肾阳,由此必致水液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痰饮病的病理性质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要点四诊断与鉴别诊断游西用富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参照痰饮的分类。

(二)鉴别诊断

1.悬饮与胸痹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水肿之风水相搏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要点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痰饮病的辨证,首辨饮停部位,次辨标本的主次,三辨病邪的兼夹。

1.辨饮停部位

根据饮邪停聚部位,可分为四种不同饮证: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留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2.辨标本的主次

本证以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为特点。脾肺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为本,水饮留聚为标。初病饮盛以实为主,久病正虚,饮微以虚为主。

3.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初起若有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同时还应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阳微气虚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

(三)证治分类

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四饮为纲进行辨证论治。

1.痰饮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1)脾阳虚弱证

证候: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人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证机概要: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白术、茯苓、半夏、生姜、甘草。

加减:水饮内阻,清气不升而见眩冒、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猪苓;脘部冷痛,吐涎沫,为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心下胀满者,加枳实以开痞。

(2)饮留胃肠证

证候: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证机概要: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常用药:甘遂、半夏、白芍、蜂蜜、甘草、大黄、葶苈子、防己、椒目。

加减:饮邪上逆,胸满者,加枳实、厚朴以泄满,但不能图快一时,攻逐太过,损伤正气。

2.悬饮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中,可见如下证型。

(1)邪犯胸肺证

证候: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咽,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瓜蒌、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加减:痰饮内结,肺气失肃,见咳逆气急,加白芥子、桑白皮;胁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延胡索以通络止痛;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与半夏、瓜蒌合伍以苦辛开痞散结;身热盛汗出,咳嗽气粗,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以清热宣肺化痰。

编辑:刘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