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20考研进行时第四日
l第四章中药的性能(.10.25) 1.中药药性的概念: 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2.药性理论的概念: 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3.四气 (1).含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2).发展概况:《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宋寇宗奭为避免与药物香臭气味相混淆,在《本草衍义》中首次改“四气”为“四性”,现两者都用,含义一样。 (3).内容:寒凉与温热是相对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仅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4).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5).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6).与治则的关系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4.五味 (1).含义: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2).确定依据: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畴。 (3).五味作用: 五味 阴阳属性 作用 药物分属 主治 酸 阴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 自汗盗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苦 阴 “能泄、能燥、能坚”: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 清泄火热、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 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甘 阳 “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 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和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辛 阳 “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 表证及气血阻滞 之证 咸 阴 “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 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 阳 “能渗、能利” 利水渗湿的药 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水肿之证 涩 阴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同“酸” 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4).性、味、与功效关系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 气味相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 5.升降浮沉 (1).含义: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中不同作用趋势。 (2).确定依据: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趋向密切相关。 (3).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有关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 ②.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 特殊性:旋覆花是花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是果实药性升浮而不沉降。 ③.受到炮制的影响 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沉浮的性能。 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④.与配伍有关 6.归经 (1).含义: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2).确定依据:归经理论是通过脏腑辩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3).归经方法:六经用药的归经方法;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脏腑经络归经法。 7.毒性 (1).含义 古代: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认为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及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现代: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 (2).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等。 (3).掌握中药毒性的临床意义: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计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 小伙伴们,看完知识点了,赶紧练一下吧! 真枪实练 做完了,赶紧对对答案吧! 答案与解析: 1.C。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引药下行为中药盐炙的作用。 2.D。甘“能补、能和、能缓”,即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3.D。确定中药药性五味的主要依据是从药物疗效中推导为主,以口尝获得为辅。 4.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药性理论的掌握程度。按照药性理论,五味之中的咸味药“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大多具有咸味,故威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癭瘤、瘰疬、痰核、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软坚消瘿,鳖甲软坚消瘕等。 5.B。沉降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而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解表药具有升浮之性。 编辑:什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6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popo竹问七情误毁掉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