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痰”和我们所想象的可不一样,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而无形之痰是指水液凝结,形成质地稠厚的痰浊,它常因为外感六淫病邪,或者情志失常,七情内伤而产生。停聚或流窜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疾病。《丹溪心法》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临床上根据痰饮因、证和部位的不同,又为分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虚痰、实痰、气痰等病证。

说起因“痰”犯病,大家一定会想到课本里的那篇《范进中举》:“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范进就是因情志失常,导致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这一类型的痰证治宜豁痰开窍,方如导痰汤合苏合香丸。

临床表现

患者咳嗽痰多,痰质地黏稠,自我感觉胸闷,胃脘胀满,不想进食或进食少量即感觉胃胀,时有恶心感,呕吐时呕吐物中有痰液,有时感觉头晕目眩;或有人身体肥胖,有时会突然晕倒昏迷,昏迷是喉咙中有痰鸣声;或者是神志错乱出现而为淡漠痴呆、狂躁不安,或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或有人出现肢体麻木、半身偏瘫,或者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如颈部的瘰疠、瘿瘤,胸部的乳癖等,舌苔腻,脉滑。

痰证的类型与治疗

寒痰证痰色白而清稀,多兼形寒怕冷等表现,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症等。治用散寒化痰法,药如干姜、半夏等,方如小青龙汤。

热痰证咯痰黄稠,不易吐出,见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治用清热化痰法,药用的瓜蒌、黄芩、竹沥等,方如清气化痰丸。

湿痰证痰白稀而黏,不易咯出,常伴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宜用燥湿化痰法。药用陈皮、半夏、天南星等,方如二陈汤。

燥痰证干咳少痰或痰稠黏难以咯出,痰中常带有血丝,多见于肺结核等。洽用润燥化痰法,药如沙参、麦冬、杏仁、贝母等,方如清燥救肺汤等。

气痰证痰郁结于咽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有异物感,多见于梅核气。治用理气化痰法,药如茯苓、制半夏、旋覆花等,方如四七汤、半夏厚朴汤等。

风痰证痰量多呈泡沫状,喉中痰声辘辘常伴肢体麻木等,多见于脑卒中、面瘫、癫痫等。治用息风化痰法,药用天南星、制半夏、天麻等,方如大小活络丹,半夏天麻白术汤等。

病案举例

女性,28岁,患者自觉咽中有物粘附半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每随情绪波动而诱发。近1周来症状加重,曾在五官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经治疗无好转,而要求中医诊治。证见胸脘闷胀不舒,善太息,呕恶多痰,舌苦白腻,脉弦滑,诊为梅核气。证属肝郁气滞,痰气凝结于咽喉所致。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方选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法半夏、茯苓、川厚朴、橘红、苏子、柴胡、枳壳、香附、郁金、桔梗、大枣、薄荷(后下)、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上方服至6剂,胸脘闷胀减轻,呕恶症状基本消失,咽中稍感清利。效不更方,继用前方服至10剂,诸症消失。

赞赏

长按







































武汉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双节惠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