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吴以岭络病研究与转化医学
作者:吴以岭常丽萍 单位: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 转化医学作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互相转化。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和脉络学说,以络病理论创新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实现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创新药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络病教学与学术推广,形成“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推动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医络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真正实现理论、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转化。 络病理论;转化医学;临床应用;新药研发;产业化发展中医“络病”源引古代水力学概念,将从大水渠主干分支而出的用于田间蓄水排水沟渠网络称为“络”,指出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络病是指“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将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归为络病,包括胸痹、中风、癥积、消渴等,涵盖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重大难治性疾病[1]。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提出了经脉、经络等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旋覆花汤、鳖甲煎丸等通络治疗祖方,络病证治微初露端倪;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络病治法药物,并广泛应用于中风、痹症等内伤杂病,从而形成络病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遗憾的是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在近三千年中医发展史上络病学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继承、创新和发展络病理论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组成部分,对于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同时结合当前生物医药的前沿进展和科学技术,遵循中医药学科规律和转化医学思想,创立“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的核心驱动作用,实现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创新药物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1、络病理论研究——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和脉络学说 遵循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创新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的统一性探讨络脉与经脉空间结构、气血运行时速及循环状态的特殊性,以此切入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功能及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总结络病发病及病机特点,阐明八大基本病机变化,概括络病主要临床表现,创立络病辨证六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按功能重新分类通络药物,提出络病证候、脏腑络病及脏腑相关络病论治,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首次建立络病理论体系[2-3]。 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广义的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成为络病学科研究的两大分支,从(血)脉络与血管病变相关性切入研究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及慢性心衰等防治,系统构建了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属重大理论创新,基于“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与中医营卫理论相结合,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突出由“调”致“平”的干预策略与效应规律,并系统研究血管病变的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证候及辨证治疗,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血管病变临床证治规律探讨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完善了中医经脉理论,属重大理论创新[4-7]。 2、临床研究——络病理论指导临床难治性疾病防治,提高诊疗水平 应用络病理论指导临床多种疾病诊疗,将“络病证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提出创新观点。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中医病机,首创把搜风解痉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用于冠心病治疗,开辟了不同于活血化瘀的治疗新途径[8]。针对心律失常提出“温清补通”的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经循证研究证实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的临床优势。针对慢性心衰提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组方用药规律,显著提高了慢性心衰的治疗水平[9],同时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途径”、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等,为上述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干预策略。 将传统中医方药与现代循证医学方法相结合,探讨创新中药发展新途径,采取国际公认又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现已完成了通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循证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和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已经揭盲,为络病理论指导下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客观权威的验证。其中芪苈强心治疗慢性心衰临床循证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影响因子15.分),编辑部配发评论题目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并从年刊发的篇文章中脱颖而出列为JACC年度亮点,文中称:“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证实了中药可靠的疗效,与西医联合治疗获得协同效应,使心力衰竭患者获得显著的疗效”,引起国际医学界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1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热点文章吴以岭络病研究与转化医学
- 下一篇文章: 防病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