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十枣汤,生姜泻心汤,
白癜风根治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815/4679459.html 太阳百二十六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提纲重点是表解者,此说明前面下利呕逆证,不是表闭之呕利,也不是表解此呕利就能治愈了。乃可攻之者,也就是表解之后,再治此呕利。而此呕利者,是有水湿在内,表解之后,于法可攻。 对比葛根加半夏汤,再重复解一遍:太阳表病,而有呕利者,太阳与阳明合病,也有呕利,但此呕利者,是表闭壅其胃腑,不能容受,所以有下利或但呕吐,用葛根汤或加半夏汤,解表则愈。本条下利呕逆,解表之后,乃可攻之(呕利),说明此呕利者,不是表病,而是里证,所以黄师言解有水湿在内也。 2呕吐(下利)加上后面的,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疼,心下痞硬者,干呕短气者,皆是阳气不降而上蒸,与胃气不降之而上逆之诸症也。而阳气与胃气不能下降者,皆因水气而内阻也,为何辨为水气?重点来了,引胁下痛,胁下痛为水气的重要辨证依据。《金匮》卷十四,痰饮五:足少阳之经,自缺盆而入胁里,足厥阴之经,自小腹而布肋胁,胁下痛引缺盆者,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则经脉振动,是以痛甚。此痰饮之流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所谓悬饮也。痰饮十九;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本条之诸症,皆为水饮内停,阻格阳气,所以呕利,所以引胁下痛。 阳气阻格,不得下降,逆而上蒸,所以汗出絷絷;阳气不降,太阳经气也不降,所以头疼;胆木不降,则心下痞硬,又加恶心;肺气不降,壅于膈上,则见短气,胃气上逆,则见呕吐,湿盛脾陷,所以下利。水气阻格,气逆不降,也陷不升,所以呕吐加下利。而其病本,皆因湿盛。因伤外寒而表闭,郁其里气之偏,湿盛而气虚,水气不化,停而内阻也。手太阴肺,外主皮毛,内化足太阴湿,太阳伤寒,皮毛表闭,则肺气内郁,不能化湿,则气水不化,水停为邪,阻格气行,不能升降。伤内外之寒,则病六气之偏,表闭则湿不化,本虚则为水停,水饮阻格,气不升降,则上呕下利,即是本病之病机。水停为邪,则治不能补,必须泄之,也就是提纲乃可攻之。 3汗出不恶寒者,此为表解而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太阳中风,是有汗出。水停内格,阳气外蒸,也有汗出,辨证表解者,重点是不恶寒者,此为表解。也正是水停格阳,阳气外蒸,蒸开表寒,所以汗出而表解,所以提纲开头,即言太阳中风。若是太阳伤寒,经热发热,与湿相合,湿热不能外越,必外蒸发黄,而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表解而里未和者,乃可攻之,此攻之者,即是内停之水邪也,十枣汤主之。《金匮》卷十四,木旺而土虚,不能行水,宜扶土而泻水。芫花、甘遂、大戟决渠而泄水,大枣补土而保脾精也。 麻黄小豆——表闭里湿,热不外越,湿热发黄,则用发表 十枣汤——表闭里湿,水停阻格,则阳气外蒸,则用泄水 4痞者,太阴之病也。太阴本气,是为土湿。外感而病停水者,表病郁其里气之偏也。手太阴之肺气,不化足太阴之湿气。表闭则湿不化,本虚则为水停。 太阳百二十七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伤寒,汗出表解,阳气也泄,阳泄而中虚,胃中不和者,甲木克之,此土虚而木贼之理,胃为中土,胃不和则升降不利,胆木不降,则心下痞硬,水谷不消,陈宿停留,浊气冲胸,则干噫食臭。土虚而木贼,不能制水,此是不能化水义,则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也。 2心下痞硬者,胆木不降,热结心下也。干噫食臭者,是浊气上冲,嗳气噫气上气之义,并有食物酸腐馊臭味。胁下有水气者,此是胃阳之虚,内停之水气不化,脾阳之虚,不能行水,流于胁下,走于肠间之义,也就是胃阳虚不能化水,脾阳虚不能行水之义,所以土虚不能制水,水气激宕,腹中雷鸣,而病下利。 3卷七,阳明下篇: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谷不化者,脾家之弱。痞病开头,痞者,异日之太阴病也。胃主受盛而不和者,脾阳之虚也。生姜半夏,温胃寒以化水气,降胃气之逆,以化水气。人参干姜,温脾阳之治本虚。黄连黄芩,泻相火以消痞热。 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半夏为主药,就是小半夏汤的配伍,此更说是有是胃阳虚而不化水气之病,胃为阳腑,虚寒不化,生姜温胃寒以化水气,胃主下降,浊阴逆冲,不能下降,则半夏降之。人参干姜,治痞之本病(脾虚),黄连黄芩,清痞之标热。 胃中不和,则水谷不化,陈宿停留,水停胃中,流于胁下,走于肠间,脾气不升,则病下利。这个水气者,是胃中不化不消之水气。不是下寒之水气。是脾气之虚加胃中不消之水。胃中之水,流于胁下,走于肠间,用生姜半夏为主药者(不用苓术),即知此所谓的胁下水气,是胃中之停水。(茯苓甘草汤,也有生姜,此生姜者,就是散胃中之停水也。温胃寒以散水气。所胃寒饮,就是胃寒之停水也。) 太阳百二十八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烦。医以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不知此非结热,但以胃中阳虚,不能堤障阴邪,阴中客气,上逆阳位,故使心下结硬也。甘草泻心汤,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1伤寒,中风,本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则脾陷胃逆,升降失常而倒行,脾升而不能,清阳沉陷于下,木郁疏泄,腹中则下利十余行。胃不能降,浊阴逆填于上,则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已是败中之坏病,治当理中调其升降,或解表,或用生姜泻心汤) 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医不知此心下痞而非结热,是因胃中虚,升降倒行,客气上逆,浊阴不降,故使痞结也。复下之后,其痞益甚,则成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干姜、大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黄芩、黄连泻其结热。 2表病误下,是为一坏,医见其心下痞,又复下之,是为再坏,则成结热之痞。医见心下痞,且干呕心烦,忽略了下利十余行与中虚完谷不化的证。不知脾胃升降倒行之理,只知心下痞,误以为此痞为结热,而复误下,则真成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黄芩、黄连、半夏,泻其结热也。 3重点,胆胃上逆,而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医见此心下痞硬,而忽略了肝脾郁陷,日下利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此是脾胃虚寒,中气升降倒行之证也。下之又下,则病机一转,由客上逆之痞结,变成真的结热之痞,甘草泻心汤,泻其结热。以下诸方,五苓散,旋覆花代赭石汤,瓜蒂散方之痞结者,皆是客气上逆之痞结,而非结热之痞。仲圣的胃中虚之纲要与客气上逆之病理,加黄师把痞证的编排,把甘草泻心汤放在此处,以作间隔,在真是还原仲圣原著,从本条开始,区分痞证,前面为泻心汤结热之痞对比后面的客气上逆之痞,终于看懂此种排序递进的含义。仲圣与黄师真是良苦用心。 《金匮》胸痹;阳宜降也,阳中之浊气下降也。阴宜升也,阴中之清气上升也。误下败中,升降倒行,阴中客气,上逆阳位,心下痞硬,即是阳中之阴,浊气不降也;阳中之阴,即为阴中客气。医复下之,其痞益甚,则坏成痞也。医不知升降倒行之痞,更不知阳气不降,即为浊阴不降也,即阴中客气,上逆阳位之义。 论;以下皆是胃逆之痞,五苓散湿盛之痞,旋覆花痰涎之痞,瓜蒂散寒饮之痞,皆区别于结热之痞。也就是痞有结热,也有浊气上填之非结热。痞是胆木经气之逆,但非外感少阳经病。 再说一下心下痞硬而满这个证状,心下痞硬而满是少阳甲木,经气不降之证象。少阳甲木,随胃气下行,胃气不降,则胆木不降,胸膈痞硬也。单论这个心下痞硬证,是少阳甲木痞结,但不是少阳经外感之病。少阳经外感病,也有心下痞硬之证(胸胁痞痛),注意区分。例如,十枣痰饮心下痞,是为水气内停,水阻胆木而不降,却不是少阳经外感病;湿盛五苓之痞,痰气之痞旋覆花与痰浊上停的瓜蒂散证皆有心下之痞,都是客气上逆,皆是甲木痞结,却不是少阳经外感病,皆是甲木之痞结,却不是柴胡汤证。后学少阳经则知,先打个预防针。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11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典张仲景的62个经方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