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金匮要略中的肝着证
“肝着”之病首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文中说:“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肝着是肝气着而不行,导致胸痞塞而不快。对于肝着证,《金匮要略选读》解释为:“肝着,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肝着的病位在肝经,而胃脘,胸胁,肺等部位,均可被病邪所困,表现为胃脘,胸胁,以及肺气血郁滞的症状,还可能有胁胀,腹满,少腹胀闷窜痛,目眩,巅顶痛,脉弦等症状。对于肝着之病,张仲景没有过多的叙述,后世医家各有不同的说法,高学山在《高逐金匮要略》中认为,肝着之病是肝阳虚寒,寒气凝滞。文中是这样说的:“肝以阳气为贵,……着者留滞之意。脏中阳虚,而阴寒之气不能融合舒畅,且肝络从少阳之胁而上贯于胸,则胸中常有似板似紧之候……,日常欲蹈其胸上,甚言其欲得重按之意,苦,即胸中板紧是也,先未苦时常欲饮热者,热乃相类,胸将着二求助于外火也”。唐容川认为是胸膈血瘀。他认为:“肝主血,肝着即是血粘着不散也”。周扬俊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认为是肝郁乘脾,脾虚气滞。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故其人常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欲着之气得热而行,迨既着则亦无益也”。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此证为肝气郁而血滞,乘犯肺金。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认为是风寒湿合邪着肝。具体是这样说的:“肝着者,风寒湿合邪如痹病之意也……以气邪而凝固其血,内着于肝,则为肝着也”。总结他们的论述,肝着的病位在两胁部,也就是肝经循行的部位,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足厥阴肝经在三阴交处与与足太阴脾经相交,足厥阴肝经的支脉贯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肝主调畅全身的气机,肺主一身之气,脾胃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肝气不利,最易乘犯脾土,甚而反侮肺金,引起肺胃气机失常。肝着之病有寒邪为患,有气机郁滞,而血宜通畅,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热饮可助阳散寒,使气机通利,脉络暂时得到通畅,则胸中痞结等症可暂时得到缓解,所以病人欲热饮。若肝气郁甚,导致经脉血行凝瘀,以手捶打胸部,可使气机舒展,气血运行暂时通畅,则稍微舒服一些,所以病人常蹈其胸。所以肝着之证当有瘀血。张仲景用旋覆花汤治疗此证,因为旋覆花的作用主要是善通肝络而行气,可见治气重在治血。所以本人认为,肝着之证,虽有血瘀,但不是主证。所以说临床上,当首重疏通肝络,再根据气滞血瘀的程度,适当选用行气活血化瘀的药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kl/14259.html
- 上一篇文章: 如何正确理解金匮要略中的肝着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