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一例胃胀嗳气案
诊疗一例胃胀嗳气案 (做家:韦安理-8-8) 一位年老的小伙子诉有胃胀、嗳气,其余病症有:怕冷怕风,冬季不出汗,炎天出汗多,腋下常出黄汗;背痛;晨起口苦,胸胁苦满,易忧虑;口渴,喜爱喝温水;大便前方硬反面稀,不可形,大便很粘;四肢极冷,精力困顿,脉无力;尿黄且小便次数少;胃胀、嗳气、肠鸣;等等。 年2月21日问诊,辨为寒热复杂的厥阴病,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加减。 药方构成:(0221)柴胡25克、黄芩15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天花粉20克、生龙骨20、生牡蛎20克、炙甘草15克、半夏15克、党参15克、黄连10克,旋覆花10克,代赫石10克,白芍10克,大枣10枚,生黄芪30克。三剂,水煎服。 服药反应:上方服完三剂,口苦、胃胀、嗳气、肠鸣都没了。 辨证重点: (1)脉无力,虚证,三阴病。 (2)“口苦,乏力,胸闷,尿少,大便烂”,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易忧虑,再加生龙骨。 《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来去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3)“口苦,胃胀,肠鸣”,这是半夏泻心汤证的“呕而肠鸣,心下痞”。 《金匮要略.吐逆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嗳气,打嗝”,是“噫气不除”,旋覆代赫汤证。 《伤寒论》第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怕冷、怕风,出黄汗”,是桂枝加黄芪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烧,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冷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烧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烧不只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若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片刻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韦安理医者仁心,有利亦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kl/12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研究院秘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