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元庆

编辑:黄鑫磊

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腑实证)是急性中风常见证候之一,其证候变化对于急性中风的转归、预后影响极大。因此,研究腑实证的演变规律对认识急性中风证治,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1痰热腑实证的

形成与病机特点

1.1形成

1.1.1原发性腑实证

多见于突发中风后3~5天内。症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不畅,口气秽臭,呃逆,苔厚腻色黄,脉滑实。主要责之素体饮食肥厚,阳明热盛,痰热内蕴,气机不利,传化失常。该证候为时短暂,相对而言较易治疗。若施治恰当,常在1周左右消失,一般不超过2周。

1.1.2晚发性腑实证

有少部分中风患者在急性发病后2~3周时出现上述腑实证候,并且持续时间略长。其发病主要责之肝胃气机失常,(1)火热内蕴,素体阳盛,肝经风火炽盛,以致风阳内动,上扰清窍;(2)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郁化火,肝病及胃,阳明痰热瘀阻证;(3)亦可见于痰热闭窍证患者,痰热减退,窍闭渐开,但痰热壅滞胃肠,气机壅滞,阳明腑气不通,转为晚发的痰热腑实证;(4)患者偏瘫卧床,气机壅滞,同时又多食少动,饮食不当,皆能成为本证的诱因。

1.2病机与临床表现

    

1.2.1病机

该证候病机主要责之痰热壅滞经隧,气机壅塞,经脉不利。具体包括:(1)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气机壅阻,气血逆乱;(2)痰热阻滞脉络,影响卫气运行,使道闭塞,神机失常;(3)痰热上壅,阻滞清窍,发生神昏;(4)痰热壅阻,耗伤气阴。

1.2.2临床表现

首先,是中风中经络的见证。即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语言蹇涩。说明该证候具有与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痰瘀阻证相同的病机,即经脉痹阻,隧窍不利。

其次,是腑气不畅,痰热内阻见证。这是该证候的主要特点,也是与中经络其它证候的区别所在。其病机在于阳明胃气不能通顺下达,气壅痰郁化热,反而逆上,扰于清窍。虽然同是痰瘀阻结,但腑实证与其它证候的不同之处在于,既阻于经脉,还表现为脏腑气机壅滞。此外,热盛于里也是该证候的病机要点之一。痰热内结,为害多端。因此说痰热壅结,胃气不降,标实突出是其病机特点。

第三,痰热壅阻,腑气不通,气机逆乱,挟痰热秽浊上壅清窍,导致窍闭神昏。

第四,痰热壅阻,气血不畅,血瘀脉络。痰热皆生于气机郁滞,痰热腑实,本在气机壅滞,气机壅塞,则津血脉络皆难以畅通,故痰热腑实证必然伴有血瘀脉络的病机改变。

2痰热腑实证的

治法、方药

2.1治法

    

化痰通腑,泻热逐瘀是痰热腑实证的基本治法。热因邪郁而生,痰因气滞而成,故腑气不畅或不通是其大要。因此,通腑调气,尤其是降气,就成为治疗的关键。且阳明胃主降浊,而大肠为降浊逐邪之要道,正如《素问·五脏别论篇》所说:“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化痰须要调气,调气必须通腑,腑气通畅,热易除而痰易去。

2.2方药

    

常用调气通腑汤,处方:枳实30g、厚朴12g、生大黄9g、胆南星9g、瓜蒌30g、紫草15g、土鳖虫12g、鲜竹沥30~60毫升(兑)。水煎服,每日1剂。适宜于气机壅滞较重之腑实证。随证加减。

3证治心得

3.1通腑首要调气

    

腑气不通,气血壅滞,气机逆乱,是以化风。业师卢尚岭教授提出,当此之时,治之急则调气息风。《济生方·中风论治》曰:“治疗之法,当推其所自,若内因七情而得之者,法当调气,不当治风。”《丹溪心法·中风》:“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日久,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至理”。调气常用枳实、厚朴、莱菔子之属。

3.2通腑泻热宜急行

    

阴虚风动是痰热腑实证候的主要转归之一,热盛于里,阴液耗伤是其主要病理机转。就临床所见而言,阴虚风动证颇难医治,因此,痰热腑实证急宜通腑泻热,通腑能调气机,而泻热可防阴伤,对减少或防止阴虚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通腑泻热,药多苦寒、苦燥,用之不当,反增弊端,故当中病即止,以防伤阴。

3.3注重化痰

    

痰热结滞是中风常见致病因素,因此,应当重视治痰。本证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发生多种转归,若损伤阴津,则转化为痰热阴伤证;痰热上扰清窍,则转化为痰热闭窍证;腑气通畅,痰热不尽,兼夹瘀血,阻滞经脉,转化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等。其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简称痰瘀痹阻证)是痰热腑实证最常见的转归。提示,中风痰热腑实证治疗过程中,腑气较易通畅,但是痰浊郁滞,颇为难除。痰热、痰浊瘀塞脉络,是导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与病理产物,也是后遗症难以根治的缘由。《松崖医径·中风》:“痰饮者,为患百端。夫善治痰者,顺气为先,必兼实脾燥湿。”

3.3.1善治痰者,理气为先

《医林绳墨·痰》:“人之气道清顺则痰不生,窒塞则痰壅盛。”因此,提出“盖气顺则痰清,痰行则病去”。痰生于气,故治痰当理气,包括利气、行气,或降逆开郁,药如枳壳、半夏、枳实、陈皮、厚朴、橘红、炒莱菔子、苏子、旋覆花、竹茹、瓜蒌等。

3.3.2养阴清火有助化痰

《医经秘旨》曰:“火与痰,本气与津液也,无病则为气与津液,有病则为火为痰。”(《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上册》)痰热痰火生于气,又与阴虚密切相关,清火化痰需要兼顾养阴。《丁甘仁医案·中风》:“津液被火炼而为痰,痰为火之标,火为痰之本。火不靖,则痰不化,阴不充,则火不靖。”常用夏枯草、瓜蒌、栀子、黄芩、天花粉、竹茹、天竺黄等。

3.4痰瘀血阻络与腑实并存

中风无论中经络还是中脏腑皆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正如《金匮要略·中风》所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因此,喎僻不遂是中风的基本特征。痰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则为腑实证所独有,故本证经过治疗,腑气通畅之后,通常会演变为痰瘀痹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因而,痰瘀痹阻脉络是中风喎僻不遂的基本病机。由此提示,对痰热腑实证既当重视通畅腑气、泻热化痰,还要注意治疗“痰瘀阻络”的病机,可于通腑泻热化痰之中佐以活血通络,常用药土鳖虫、丹参、豨莶草、羌活、红花、桃仁、赤芍药、路路通、地龙、莪术、水蛭、鸡血藤、天麻、当归尾、白花蛇、刘寄奴、乌梢蛇中,随宜选加数味。

3.5痰热腑实证既可见于闭证,

    

也常见于中经络

故为中风之常见证候。中脏腑阳闭证,痰热壅阻,腑气不通,清窍蒙塞,是为中风重症;中经络痰热壅阻胃肠气机,腑气不通,病在脏腑,亦属重症。人身以气血为养,气血以流通畅达为贵,流通无滞,血脉和利,神明乃彰。十二经气血皆能上于头面,达于脑髓。脑为元神之府。本证胃肠腑气不得通畅,气机升降因而逆乱,风痰挟热,上扰清窍。既有气血之逆乱,复为风痰蕴热扰动,其神机因而失用,《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其病较重。痰壅热结,病位深,病情重,是以邪蔽心包,蒙塞神窍,扰乱神机,即为痰热内闭心窍证。邪气内犯清窍,侵犯心包,提示元气损伤,邪深病重,甚则导致元气衰败,心神散乱,至此,则脱证已成。因此,痰热腑实证及其化风上扰清窍、蒙蔽心神,或致元气伤损,神机败乱等,皆属中风危重证候,不可不谨防。

3.6通腑与通便不可混淆

    

痰热腑实治当化痰泻热通畅腑气。但是通腑与通便不同。通腑,就是要使得腑气畅通,气机升降从而恢复正常。通便则必须是药后见到排便,二者既有不同,也有关联。大便畅利,必是腑气通降和畅,若腑气不通或不畅,每见大便不通,通腑有助于大便通畅,但通腑之目的是调畅气机,而不在通便。然而大便通畅之后,腑气亦常恢复。若大便通畅而腹满、嗳气不除者,又当用降气顺气之品,药如厚朴、旋覆花、乌药、沉香、槟榔、苏子、炒莱菔子之属。

3.7谨防伤阴耗气

    

痰热壅阻,易于伤阴;中风急性期,各种治疗也易伤阴;卒病卧床,饮食失宜,化源不充;治疗不当,同样会造成阴液耗伤。故阴虚津亏是中风痰热腑实证常见的病机转归,因而,治疗过程中需要从各方面注意保护阴血津液,尽量避免或减少伤阴,同时要适当固护、补充阴津,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4合理调护

4.1饮食以清淡为宜

    

饮食不当导致痰热内生,壅阻气机,发生痰热腑实。《医林绳墨·中风》:“腥膻、葱韭、酒面,助热生风,动火生痰”。胃肠为水谷之道路,水谷在此消化,精微由此吸收,营卫津液籍此生化,水谷糟粕与五脏浊气借此排泄。饮食影响肠胃,肠胃影响饮食纳化传导。因此,痰热腑实证尤须注意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助排便,能泻热,兼养阴。指导患者及其家人,通过合理膳食,促进痰热腑实证的消退、转化,辅助养阴生津。

4.2用药得宜

    

通腑泻热多用苦寒,苦寒易于损伤阳气,下多则易伤阴,故苦寒不可过当。适时固护阴津,对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者,需要甘寒、咸寒养阴生津,常用玄参、生地、麦冬等;舌苔减退,需及时减用苦寒药。若必须应用脱水剂利水时,也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并且要做到中病即止。

本文来源:《山西中医》年第3期。此次发布,作者有较大修改。本文由“麗東書院”







































天津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nyeyou.com/xfhgx/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