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老师说ll如何有效地学习中药学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627/6358226.html 文 潘毅 我们多半知道某大都市,从中心到外围是以环来算的。现在有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据说七环还在建。 下来我这里讲中药也模仿这种方式,中药的功效、四气五味、份量、煎煮、制法等等以几环的方式来呈现它们的重要性排序。 但现在这个大都市,还没有一环之说。我这里为了叙述完整,还是安排了个一环,以代表中药最核心的部分,然后从一环为中心,向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环外展。 这样一来,中药,倒是比较容易抓住实用、记忆与考试的重心与主次了。 实用与记忆的标准是什么? 简单,能留在临床医生记忆深处的就是最重要的。 这样,实用与需记忆的深刻度就成了环数排序的主要参考依据。 下来:开始以环论序。 中药学的分环学习法核心一环中药知识中,功效无疑是核心。 比如麻黄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桂枝的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温阳化气。 功效是体现治法,针对病、证、症用药的依据。 但功效也应该有主次之分,像麻黄前三个是主要功效,而散寒通滞这个功效以之治风、寒痹虽说得通,但不常用,因为有更好的药。而治阴疽、流注也仅仅是因为阳和汤中有他的身影,应用率并不高。 所以,从实用、记忆角度或合理应用脑内存角度,功效亦可分主次来记。 二环该环是用法与用量。 用法:在开方时,是煎服还是研未服;是先煎、后下,还是焗服等,是必须写下来的。如果说在记忆上没有含糊余地的,是用法。 用量:他的记忆可以有主次,特别大量如矿石类、贝壳类,或特别小量如3克以下,以及有毒性的药物的份量是必须牢记的。 而无毒的,或用量轻重比较适中的药物,在量上的记忆牢度倒可以宽松些,因为临床用这些药时,量略偏大或偏小都有各人经验习惯与喜好在。 三环同一药不同炮制法产生的不同功效;同一药不同药用部位的不同功效。 不同炮制法:比如麻黄-生麻黄以发汗为主,灸麻黄以平喘为主,麻黄绒作用缓和,适用于小孩、老人。再如地黄-熟地的功效主要是补血养阴填精,而生地的功效主要是滋阴凉血清热。 关于炮制,《本草备要》这段挺有概括性的:“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不同药用部位:如苏叶发散风寒为主,苏梗行气宽中为胜;当归身补血为主,当归尾活血见长;桂枝上行外散为主,肉桂下行内温较擅。 四环四气、五味。 可能会有人质疑:你为什么不把四气五味放到二环而是放到了四环?首先我们看看医生是怎么开方的?医生开方药物用量与用法是必须写的,也等于说你是必须记牢的。 同理,一味药不同炮制法或不同药用部位所产生的不同功效是必须记得住才能用的。 但四气五味你是不是必须记牢呢?当然你能记牢更好,但如果你记得有点模糊,我不能说对你用药没影响,但似乎这个影响度,没有像刚才那个记不住用量,记不住用法那么大。 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五味的各自效应: 辛味: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甘味:?益,调和,解毒。 酸味:收敛,另外酸与甘味合则能够化阴。 苦味:能泄能燥。泄又包括清泄、通泄、降泄;燥,主要是燥湿。 咸味:软坚,泻下。 然后是四气: 寒凉能清热或益阴,温热能散寒或扶阳。 也就是说,性味其实是可以通过功效表达出来的,如果记住了功效,性味就基本在其中了。比如具发汗解表或行气作用,你几乎就可以反推他有辛味;能清热益阴多寒凉,能散寒扶阳多温热。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但例外的概率绝不高。 如果再细分,在记忆上,四气与五味哪个更重要呢? 应该是四气更重要一点。因为四气是寒凉温热。寒凉温热,除了跟这个药物的功效有关之外,其实有时跟整个方的基调有关,假如你记不住某味药的寒凉温热,当整个方组合起来时,就有可能整个方的寒热偏到一个你自己不想去的方向,但你自己并不清晰。同时,一些药物具有寒凉温热之性,但其功效却并不以调寒热为主,因此其反推性是略低于五味的。 而五味基本可通过功效大部分体现出来,所以如果五味记不牢,其信息的损失量其实并不太大。当然,如果能记得五味,则该药的功效会记得更牢。 同时,也有喜以五味组合变化方式或针对五脏对五味的喜恶来开方的,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这种情况下对五味记忆的要求就高些。 五环是对某些药的特征性表达。 如生姜为止呕圣药,连翘为疮家圣药,荆芥能祛血中之风,细辛祛沉寒痼冷,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香薷为夏月之麻黄等。 六环常用药对或药组。 附子配干姜,前者走而不守,后者守而不走,两者配合得宜,温阳散寒则走守有度,甚至可以回阳救逆。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之力增;知母配黄柏则擅清虚热/火。 柴胡配白芍,一疏肝一柔肝,刚好体现出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 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一刚一柔,一燥一润。 杏仁配桃仁,一走肺经气分,一走肝经血分,有承上启下之妙。 半夏配生姜,既能增强降逆止呕之效,生姜还可解半夏毒性。 其中一些药对,甚至就组成了一个小方,比如六一散就是滑石六份,甘草一份,主治暑湿;金铃子散由川楝子与延胡索组成,一以行气止痛为主,一以活血止痛为佳,两药组合则行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大增。另外,还有失笑散、左金丸等。 还有就是药组了,如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个药一起出现在小青龙汤,也出现在苓甘五味姜辛汤,它们的组合功效主要是温肺化饮止咳,用以治疗肺寒饮停,痰白清稀。 七环功效近似的药物比较。 桑叶与菊花,都能疏散风热,清肝平肝。但前效以桑叶胜,还能润肺;后者以菊花強。 再细化,就某一功效亦可比较,比如薄荷、蝉蜕、牛蒡子都可利咽。利咽之中薄荷以凉咽为主,对付咽部灼热更胜;蝉蜕擅开声音以疗失音;牛蒡子长于消肿治咽肿痛,且配玄参而功效增。 药物比较如果展开,也挺好玩的,比如柴胡与香附,本来香附的行气功效与范围大于柴胡,为何一见肝气郁结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首先是柴胡呢? 我们不妨看看: 柴胡,《本草经疏》:“柴胡禀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春气生而升,......为少阳经表药。”《本草思辨录》:“人身生发之气,全赖少阳,少阳属春,其......柴胡乃从阴出阳之药,香气彻霄,轻清疏达。” 作为疏肝之药,柴胡有一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香附。 香附,《本草纲目》谓:“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本草求真》甚至说:“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女病郁多,女科称为圣药、仙药。朱丹溪用治气、血、火、食、痰、湿六郁的越鞠丸,该方五味药: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均是各自领域的大将,几员大将,却以香附为君。其在气药中的江湖地位几乎无药能撼。 但坏就坏在“几乎”两个字,这两个字一出,就意味着屠龙刀要逢倚天剑了。奇就奇在柴胡在现代的中药分类中连行气药都不是,其分类属解表。 然柴胡何以能胜香附?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参详: 以效论:柴胡胜在禀春之气以生,少阳属春,春气生而升,春气一至,万物俱生,人身生发之气,全赖少阳。则柴胡与香附相较,不以力胜,而以与肝生升之性相投而脱颖。 以名论:柴胡之用,自仲景始名,仲景为医圣,香附虽也用出名门,但医圣喜用,在医家就近乎于庙堂之药了。疏肝之名方,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均奉柴胡为君。 以药缘论:柴胡配白芍,疏肝柔肝,正合肝体阴而用阳;配枳实,一升一降,调畅气机;配黄芩,一疏少阳半表之邪,一清少阳半里之热,同入少阳肝胆,使枢机和畅。配桂枝,具有太、少二阳并治,解表退热之功。更可畏的是柴胡还是引经药,也就是说志同道合者以之为领头大哥。香附虽有与当归、良姜等配,但配偶、兄弟、药缘终不如柴胡。 以交锋论:在名方中,柴胡与香附同时现身于一个方者并不多,柴胡疏肝散是一例,但光看方名就知道香附屈居下风了,谁为君,谁为臣也就心中有数了,至此,香附应该是败得口服心服。 不曾想既生瑜,何生亮的之憾在药界也有。 柴胡与香附之争告诉我们:实力很重要,但与服务对象投缘更重要,合用,有时就是最大的能力; 出身名门自然有利,但自己也要争气; 人缘一定要好,良配、良朋是人生的大助力,当好好珍惜; 有机会、有能力,又众望所归能做带头大哥时就别谦让,谦虚是美德,矫情却不是; 这些都具备了,又能象柴胡一样不霸气、不张扬,有君子之风,那就真的是上境界了。 八环这环是主治。 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奇怪,主治什么病、证、症本来应该蛮重要的,怎么把他放到那么外围? 其实是这样的,相当大比例的主治是可以根据功效推出来的,比如像附子功效能够温阳散寒,还能回阳救逆,那么理论上亡阳、阳虚、阴盛都可用,这些领域是很大的,你一个个列出来?这根本就是举不胜举的,所以类似于这种根据功效就能推出来的主治,实际上记不记都无所谓,也可以说你记也记不完。因此,记,不如据功效而推,还可扩大书本所载的主治范围。 但主治是否全不需记呢?也不是,我主张记那种根据功效不容易直接推断出来的,比如像桂枝的通阳化气。他这个通阳第一指的是温通心阳,因为桂枝的味道是辛甘,而辛甘可化阳气,桂枝本身又色红,色红可以入血脉,所以能温通心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化气,化气主要起什么作用?主要是增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促其水化为气以治水湿痰饮,这个功能体现在方剂中的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等方上,这种不易望文生义的主治就应该记。 这里特别要注意,我觉得教材有些主治列得蛮无聊的,比如枳实能治内脏下垂。这功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现代有研究指出,补中益气汤+枳实,治疗内脏下垂能够增强功效。 但这是补中益气汤+枳实的共同功效,枳实的作用仅是在补中益气汤升清的同时能降浊,浊气下降,太极运转,清气自然就易升了。但你不能把整个方的功效外推为这味药的功效,最不可理解的是居然还写上,单用也行,这是根本性的错误。 将某方的整体功效当作某药的主治这种错误,在现今教材中并不罕见。 如果从考试的角度,本环的重要性排序可以靠前一两环。 本文主要是从实用角度排序。 九环该环内容我的建议是另归类,或者类中再分细类。 怎么另归类?比如教材有教材的归类方法,但假如自己从学习的角度,多一些方式来归类,就能帮助鉴别相近药物的效能或特征。 比如像清热药,他的归类是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但并没有归类出清不同脏腑用什么对应的药物。 我们现在不妨打通所有类药物,来做下归类。 清肺热:石膏、黄芩(枯芩)、桑白皮、鱼腥草、芦根、天花粉、桑叶、枇杷叶、竹茹…… 清心火:黄连、栀子、水牛角、竹沥、天竺黄、连翘、木通、莲子心、丹参、郁金、通草、灯心草…… 清肝火:龙胆草、栀子、黄苓(猪胆汁炒)、菊花、夏枯草、桑叶、清葙子、决明子、芦荟、钩藤、槐花…… 清胃火:黄连、石膏、蒲公英、芦根、天花粉、枇杷叶、竹茹…… 清大肠火:大黄、芒硝、黄苓(条芩)、芦荟、虎杖、牛蒡子…… 以上排序,也多少含有功效強弱程度之序。当然,也有一些是同级别的,排名可以不分先后。 又比如:降胃气,止呕逆的药物教材没有独立的归类,为方便使用,可以自己按寒热来归类: 温性:生姜、吴茱萸、丁香、半夏、旋覆花、白豆蔻、砂仁、藿香…… 寒性:芦根、代赭石、枇杷叶、竹茹…… 平性:柿蒂。 现在请大家综合所有类药物,但凡有行气作用的,自行脑补归类填充: 可行肝胆之气的有:(......) 可行脾胃肠之气的有:(......) 可行胸中之气的有:(......) 可行一身之气的有:(......) 行气中偏升的有:(......) 行气中偏降的有:(......) 注:一味药可归类在以上不同栏目,如佛手可疏肝健胃,则一二栏均可放。 其他药物如何再归纳整理?各人可根据各自需要自行排列。这样的好处是处方用药时心中就多了不少参照系。 十环就是其他内容了。 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8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洁白的婚纱,手捧着鲜花h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