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痞证与临床五
痞证 (一)、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1病因病机 2特点 3与结胸之鉴别 (二)热痞证治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附子泻心汤证() (三)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 2.生姜泻心汤证() 3.甘草泻心汤证() (四)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 (五)水痞证——五苓散证() (六)痞证误下后下利的辨治——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摘自陶晓华教授《伤寒论》课教案 条文:、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水痞证 五苓散证 前面讲的热痞,讲寒热错杂痞,还有一个叫水痞。 这个水痞是什么形成的呢?是因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液停留在膀胱,气化不行,导致气结痞塞,因此引起中焦气机阻滞,并不是中焦病变引起的,而是下焦的膀胱蓄水引起的。 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有个蓄水证,它的主方是五苓散。所以五苓散除了治疗下焦膀胱蓄水之外,也可以治疗因为蓄水而导致的中焦痞满。 大家看一下这个条“本以下之”,什么病本以下之啊,“太阳病本以下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给它用泻心汤,没有说用什么样的泻心汤,前面讲过的。“痞不解”给他用泻心汤,痞解除不了。说明既不是上焦热邪偏盛,也不是中焦寒热错杂。 怎么辨别呢?大家来看,“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就是病人在痞满的同时,兼有小便不利,口燥烦,这个时候用五苓散来治疗,也就是所谓的水痞,由水邪导致的痞满。 这种水痞证,除了小便不利心下痞之外,一般来说,病人舌体会胖的,舌苔会水滑。这种情况下,要考虑它是水痞,而投以五苓散。 水痞证这个心下痞只是一个兼证,它的主证是什么呀,小便不利,消渴。其他几个痞证呢,是心下痞为主症。 痰气痞证 旋覆代赭汤证 除了水痞之外,还有一个方叫旋覆代赭汤,它是痰气痞。痞满的同时主要是噫气不除,也就是我们现在临床上治疗打嗝最主要的一个方证。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主要的症状是“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这里的噫气不除,大家跟前面的生姜泻心汤的干噫食臭区别开来。汪琥说“此噫气,比前生姜泻心汤之干噫不同,是虽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为中气虚也。”,也就是打嗝的时候没有食物气味,跟前面的生姜泻心汤不一样,还有其他的一些兼证。 治则 和胃降逆,益气化浊。 方药 旋覆方独降,旋覆花跟代赭石合起来降气镇逆;半夏生姜和胃化浊;参草枣,你看它也用了参草枣,补虚和中降浊气,所以降浊气,升清气,痞满和噫气自除。 但是,这个旋覆代赭汤在临床上治疗这种噫气不除,一般需要用的比较早期,病人形成了,要用它来解决这个噫气不除,这比较困难。当然还可以结合针灸,足三里、内关等等相关这些穴位来配合治疗。 煎服法 去渣再煎。 但是,旋覆代赭汤大家注意生姜跟代赭石用药比例(5:1),它是重用生姜,轻用代赭石。为什么呢?因为它病变在胃,主要重用生姜来健胃祛痰消痞。 另外,妇女的妊娠呕吐,不可以用本方,因为代赭石重镇有碍胎气。 这是对它来进行数据挖掘,大家看,核心症状除了噫气不除之外,还关系到食欲不振、呕恶、胸脘痞闷、噫气、乏力、大便干结等等。 核心的药物是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甘草。 和生姜泻心汤的一个比较。 本方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的嗳气呕逆,或幽门关闭不全梗阻,神经性反胃而属胃虚痰阻者,每获良效。 医案 总结 前面所讲的这些痞证,给大家归纳起来,一个是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兼有表阳虚的,附子泻心汤;呕利痞的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兼有水饮的食滞,用生姜泻心汤;胃虚痞满下利俱甚,用甘草泻心汤;水痞的,用五苓散;痰气痞,用旋覆代赭汤。 这就是整个《伤寒论》里边关于痞证运用的这么多方剂,可以基本满足临床治疗痞满证的需求。 当然如果说,把跟痞满相关联的一些证候结合起来,应用会更加广泛。 所以,把刚才所讲的和其他的一些证候结合起来,那我们对痞证就有更加全面的一个了解。 (未完待续) ----本文整理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协会”年举办的《暑期伤寒系列讲座之伤寒论痞证与临床--陶晓华》讲课录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zy/11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黑膏新白马寺系列一贴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