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序自序及药性总义
医学始于《内经》,药品始于《本经》,药性之于医,特其一端耳,而生杀反掌,匪细故也。桐、雷而下,考其性,正其用,广其数,详其义,历数十百家,宜亦无余蕴矣,然皆偏有所长。求其词句雅炼、意旨该明、不简不繁、体裁合节者,则未之数见也。汪子讱庵,予之石交也。少长宫墙,逾壮厌薄制举,遂自逸以老,然经史百家靡不殚究,而于岐黄之书为尤嗜。盖以刀圭家鲜能探讨,而养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予交讱庵久,尊酒论文之暇,辄及医旨,殆于其间有玄解乎?近以本草一帙示予,盖会蕞诸家,而手自裁定者也,名曰《备要》,征序于予。予知其非以予言重,以予稍解此中意旨耳。夫本草大者,莫如《纲目》,谓其类多而难穷也;小本莫如《汤液》,又未免失之稍略。即余小刻医学五种,其一为《本草十剂》,盖推徐氏之说而扩充之,但与《方解》相表里,而于婴儿、疡科药则未之及。兹本精于搜逸,严于树裁,于《汤液》则补其阙略,于《纲目》则汰其繁芜,益以《经疏》诸书,使义类昭着,文约而指博,以云“备要”,亶其然乎!是书行世,则从来诸家别刻,皆可废览矣。嗟乎!使讱庵得行其志,将跻民生于仁寿。其见诸事功者,曷止如是。今伏处衡茅,仅着方书以寄意,然其惓惓博济之心,则一也,是讱庵之为讱庵也夫。 康熙癸亥夏月眷同学弟陈丰拜撰 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则当明药性,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方切至。第卷帙浩繁,卒难究殚,舟车之上,携取为难,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他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论,颇著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义,又著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时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裒为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间附古人畏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云备则已备矣,以云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可以思过半矣。题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 康熙癸亥夏月休宁讱庵汪昂题于延禧堂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耎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表散),厚则发热(温燥),味厚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生苗者为根,以入土者为梢。上焦用根,下焦用梢,半身以上用头,中焦用身,半身以下用梢。虽一药而根梢各别,用之或差,服亦罔效)。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相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凡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丙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部分也。 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肝苦急(血燥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木喜条达),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散为补,以敛为泻)。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按∶水能克火,然心以下交于肾为补,取既济之义也),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舒和),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火旺克金),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坚固则无狂荡之患),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五脏补泻之义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属木,辛为金,金能胜木,故治以辛凉。过辛恐伤真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木喜条达,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水胜火,故治以咸寒。甘胜咸,佐之所以防其过,必甘苦者,防咸之过,而又以泻热气作实也。热淫,故以酸收之;热结,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苦热皆能燥湿,淡能利窍渗湿。用酸者,木能制土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相火,畏火也,故治以咸冷。辛能滋润,酸能收敛,苦能泄热,或从其性而升发之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属金,苦属火,火能胜金,故治以苦温。甘能缓,辛能润,苦能下,故以为佐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苦而辛,亦热品也。伤寒内热者,以咸泻之;内燥者,以辛润之。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宜明而施用贵审也。 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酸伤筋(敛则筋缩),辛胜酸;苦伤气(苦能泻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疏散腠理),苦胜辛;咸伤血(咸能渗泄),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也。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肉得甘,则壅气胪肿益甚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能渗泄津液)。此五病之所禁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涩同)而变色(脉即血也,心合脉,水克火)。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合皮毛,火克金)。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合筋,爪者筋之余。为金克木,按:肝喜散,故辛能补肝,惟多则为害)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脾合肉,其华在唇。水克土,胝音支,皮厚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合骨,其华在发。,土克水)。此五味之所伤也。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豨莶、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煆、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愿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 廖厚泽用药心得(句,句句是精华)1总论 开的药要尽量好喝,才疗效更好。先要自己吃药,明白药之性,调理好自己之身体。 秋宜下药多用,温燥药少用,但因人而异。 秋天霜降后应下气,补药(芪)参之类少用,否则肛气不利。 药其味偏盛,入脏腑攻病。粮谷平和,并入五脏以养人。 周潜川用药分量十分大,且很少用补药,且方中多有发散之药,因其理论“汗法即是兴阳”。 周潜川方中多用风药。(如东垣升阳益胃,不复其阳气,胃就不好) 周潜川药中常加发散药(兴阳之义)。用升阳益胃:参、术、芪、连、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活、独活(三味发散)、柴胡、白芍、姜枣。其作用:(1)引经,可使诸药入经。防、升麻;(2)振奋阳气,有一两味就可以。 补药无有过于金石者。 2单药 天花粉(栝蒌根)清热排脓。 阿胶补心阴长血脉,用黑驴皮,用东阿水煮。一切肉皮皆有滋阴补心之功。 麦冬清肺胃之火,天冬补肺之阴。 麦冬凉滋肺阴,天冬补肺。 参三七与人参同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都可治三焦之疾。 知母去肾火-倒阳药,男可阳痿,女可避孕。老人禁用,用麦冬代之。黄柏清膀胱火兼肾火。 知母抑制肾上腺,节欲。 感冒初起慎用地黄,易使阳证变阴证。血里热重者可用。 白芍苦平收敛。 元参之应用应知:肿瘤、虚弱之患者慎用,易使阳证转阴证。或元参加桂枝,元参加生姜。 川连败心火,入心经,外感初起不宜。 收敛药:脾经-龙骨;肾-牡蛎;肝经-珍珠母、石决明。 珍珠母-肝火,龙骨-脾火,牡蛎-肾火。 珍珠母可使心肾之力收敛一些,面色会好,新陈代谢下降,生阴气才能生长。阴虚之火烧人十分厉害,“雷龙之火”如肝经火旺头痛(当归、龙牡、桂枝、附子)。 珍珠母类龙牡,但收敛力弱,配丹参、沙参。 代赭石-赭石入手少阴、足厥阴经,怯则气浮,重以镇之。以镇虚逆,故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生石膏用不伤胃,其性微寒,不必煅用。不是大寒品。 羚羊角粉6包煎煮20分钟,治癃闭。 万年青强心去火。 黄连、焦栀子也是去心火的。 血见愁:草药,对胃肠炎症、便血、腹泻、痢疾,有奇效。 血见愁(草药)治淋病、性病,治泌尿系统特效。 蔓荆子,疏散头面之风,或用于外感(蔓荆子、菊花、石膏),治少白头。 蔓荆子用外感初起兼咳嗽者。 浙贝母:开窍,调气,恢复肌纤维弹性(止咳反弱)。 附子辛温通十二经,麻黄、细辛有兴奋作用。 香附子-温小腹(微温,偏凉,辛温可代麝香) 当归炭治月经不来。当归先煮一阵有活血之用,长时间煮当归,挥发油完了,形成于碱,有破血作用。 川芎煮水可堕胎。 法罗海,黄酒、水酒各半煮-治胃痛。 桑叶熄肝火明目。 白豆蔻作用平散,肉豆蔻作用温中。 僵虫补之人蛋白酶,软坚化结。 蟅虫3-10,破血逐淤,续筋接骨。急腰扭伤,研末吞服甚效。 厚朴:当烟吸可促进肠之蠕动。 当归炭-破血(用于月经不来),含当归碱。当归少煮止血,久煮破血。 吴萸子热而走窜,寒证用,麝香也走窜,但无热,寒证不用。 干姜兴脾阳,守中。 冰片、薄荷降低血白血球。 史书记:周文王无嗣,食苡米饭而有子。 夏季须用人参补气。 夏枯草-协调人身之钠、钾平衡。钾多人瘦,钠多人肿。 淋病单用生甘草泡水饮用见效。 麻黄可用芝麻杆代之,发表亦可。 麻黄走表,但伍细辛则补人,类睾丸素。 麻黄碱,先作用于中枢,再作用于气管平滑肌。麻黄加石膏则发汗力差。 独活引入少阳;羌活引入太阳;葛根引入阳明;柴胡引入少阳;足少阴-细辛-可直往督冲。 丹参-清血热,可代苍术白虎汤、四物汤,但扩张血管,去湿热。 柏子仁-甘平,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便溏、多痰者慎用。 眼科内障凡属阴证者,宜大量用附子。注:周潜川用药分量十分大,且很少用补药,且方中多有发散之药,因其理论“汗法即是兴阳”。 青葙子(益母草子)即充蔚子,降肺气入肾。 牙齿痛用地骨皮,牙缝出血用茅根。 旋覆花降气。菊花清上。 密陀僧壳治瘰疠。 霍香2,治脾胃吐逆最要之药。胃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一惟舌有浊垢面漾漾欲反者最佳。 藿香: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单用党参、黄芪虚人不受。 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服了乳长流。 血压高之人也眼压高,病主在肝。眼压高的兵刃,用草决明煮水用。 玄胡调血,调气。浙贝解痉,使肌肉有弹性。白芷止血。甘松调气。全蝎解痉,使胃管收缩。 丹参二两治倒天柱。气不通(阳明)-藕节20、败酱20 草决明有缓下作用,降眼压。不用白术类,因其燥,车前子利水下行,麻细附益阳气,补肾,治目。 草决明:治高血压,大便不通。 枳椇子,强心解酒,泡酒好喝。与金樱子、大枣、党参、人参、枸杞、臾肉,共泡酒好喝,十分甜。青梅、竹叶、菟丝子藤可配绿色酒。若加地黄则为黑酒。 附子、干姜纯阴证可用。 丝瓜藤近根之汁-主中耳炎。尿碱主治发颐。黑目仁有白点者肾水枯。 血压高可用元明粉。加姜附温阳。 月经过去或将完,柴胡可多用点10g。 马钱子制法:49天(冬)以尿浸之,二天一换;去壳(壳伤人)炒至焦黄,研细末。 金钩梨(西南曰:拐椒),当水果吃可戒酒。 西瓜食用过量,反而不利尿,同时瓜毒产生高价铁Fe3+ 茯苓治周身水,猪苓治大肠水(配石膏),亦用防己苈黄汤(防己、川椒、葶苈、大黄),泽泻治膀胱水,白术治脾水。 焦白术、桂枝利尿,炒白术健脾。 铁锈60重坠(镇),降气血,周先生治高血压方中,肠与生牡蛎15、紫石英30为伍。(铁锈外科治牛皮癣)。 3药组 信石(砒霜)以牛黄之寒防其过热。信石、硫磺起命门火。 金银花,何首乌用于血脂高。 生苡仁、泽泻利水分但伤阴,外感初起少用,否则不易退烧。夏日高烧加霍香、薄荷、法夏、茯苓、生姜两片用以发散。 丹参与桂枝可代用四物汤。 芩连-桂枝-熟地、元参(配伍) 陈皮(燥湿)、法夏(祛痰)加黄芩调胰、胃。加苍术治寒痰。(阴阳相应,寒热互用) 蝉蜕-降压;胃阴不足-舌裂;石决明-敛肝;龙骨-敛脾;牡蛎-敛肾。 周潜川泻药-芒硝、石膏。入慢咽(似痛不痛,似痒非痒)于石膏中用芒硝好。 麻、桂:中国西南治疾不离之。 沙参-如恐人参太热可以代之。如白血病者发热(胃阴亏、肺阴亏),小柴胡汤中加沙参代人参。 药对:茵陈、竹茹(调胆汁);陈皮、法夏;丹皮、酒军(苦寒凉血)。 药对:苍术、茅根 桂枝强心利尿,加木通又是利尿之品。 法夏与生龙牡,破积软坚。 柴胡无芩、栝蒌不消炎、清热;柴无芍药不宽胸。薄荷治少阴头痛。柴无桂不消痞(寒凝或阳亏)。柴胡加法夏才降胃气。 诸子皆降:苏子治咽痒,下肺气。莱菔子治腹胀,下胃气。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三子养亲)变为祛痰剂,治乳痈、结核之类。 夏枯草:破积,软坚(如胫骨肿)。聪明益气用蔓荆子。 当归、熟地、蔓荆子、生芪治少白头。 桑寄生、桑枝、桑皮:手脚麻木,其性质差不多。独活是下行的药(但本草讲独活上行,羌活下行)。桑枝入手太阳。桑寄生入足太阳,五加皮去湿痹、治腰腿痛;真五加皮香味较浓。 沉香燥,一般配石膏同用。霍香、赭石去秽,(赭石与旋覆花同用),胃溃疡,口中有菌。溃疡病为肾亏,用麻细附、八珍,补肾、补气血。 头顶烧用龙牡,下气养阴。 清凉强心-甘草、赤小豆、万年青。温热强心-姜、桂、附。 肉桂、川连、紫石英,可用于心脏病。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nyeyou.com/xfhtz/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纯干货学中医公益课堂你是否把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