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肠俗称墨旱莲的杂草
01 醴肠,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农村田野常见杂草,南北皆有。 醴肠叶子细长,植物学上形容是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有点儿像桃叶,不过它的叶柄极短或是不可见。 茎直立,灰绿色或是紫色,长在杂草丛中,植株有时候也会平卧,或是斜斜地躺着,高度在15-60cm。 醴肠的茎,比较柔软,据说揉碎后,会流出黑色的墨汁,与醴鱼的肠子相似,因而得名。 这个我没有验证过,我只是折断过它的茎,不一会儿,断处就变黑了。 醴肠的花,图源网络 头状花序,长在植株的顶端,白色的小花,比蒲公英的花盘要小很多。 醴肠的分枝比较多,经常是一丛丛生长,显得比较杂乱。 02 醴肠适应能力很强,喜欢潮湿的生长环境,又比较耐旱,盐分很高的土壤里也能生长。 它一般在5-6月份发芽、出苗,7-10月开花,9月果实成熟。 醴肠的果实,最初为绿色,成熟时变褐色,被花萼包裹着,凸出在它的宿萼中,如微缩版的莲蓬,所以它也被叫做「旱莲草」、「墨旱莲」。 我只见过它的花,没拍到过它的果实。它是庄稼地里不受待见的杂草,大多数时间,早早被清除掉了。 鳢肠还有个俗称「还魂草」,为啥叫这个名字呢,说是锄草时,它被锄移位后,只要人们还把它扔在比较潮湿的土里,它就能继续生根,恢复生长。 原来还魂是指它维护自己生命的能力,这一点儿,感觉有点儿像马齿苋呢。 其实我最初看到「还魂草」三个字的时候,还以为是它的药效呢。 03 别看长在庄稼地里是杂草,但它还有个很好的用处,那就是全草可以入药,滋补肝肾、止血消肿,很多本草专著中都收录过它。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鳢肠》﹝集解﹞引苏恭曰:“鱧肠生下湿地,所在坑渠间多有。苗似旋覆。二月、八月採,阴乾。”。 李时珍说它“苗似旋覆”,而旋覆花,我之前写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下: 旋复花丨农村田野的宝藏植物,可以种植吗? 至于药用价值,《本草纲目》里记录它一个很有意思的用处是“乌须固齿”,一起看一下: 鳢肠 「释名」莲子草、早莲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狲、猪牙草。 「气味」(草)甘、酸、平、无毒。 「主治」 1、乌须固齿。 用鳢肠草连根一斤,酒洗净,洒盐四天淹三天,连汁放入油锅中炒存性,研为末。每天取末搽牙,连口水吞下。 又方;鳢肠取汁,用盐炼干,研末搽牙, 又方;鳢肠草一两半,麻姑饼三两,升麻、青盐各三两半,诃子(连核)二十个,皂角三个,晚蚕沙二两,共研为末,加薄醋、面糊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晒干,装泥瓶中,火煨令烟出存性,取出研为末,每日搽牙。此方名“旱莲散”。 ——《本草纲目》 除了可入药之外,还可以做野菜食用,这个我没有吃过,生活中也没见有人吃这种野菜。 吃过的朋友,可以留言跟大家分享下。好了,以上就是我对醴肠的一点小认知,希望大家喜欢。 备注: 1.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本文不构成用药建议,请遵医嘱!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z/13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暖季型草坪夏季除草技术要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