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一
北京皮肤病医院地址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15677.html 中药性能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邪气作用于人体,从而引起机体的阴阳气机失衡或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的结果。而中药治病正是利用了不同中药各自的特点偏性治疗疾病,达到扶正祛邪,阴阳平衡,气血充足的作用。 不同中药各自的作用性质和特征就称为“中药性能”。 四气五味 四气,就是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用一句概括就是“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药”,《神农本草经》亦云:“疗寒以热病,疗热以寒病。”这也是临床的用药原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但寒凉,温热之间也有程度之分,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所以,一般来说,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新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有的药物还有淡味和涩味。五味不仅只是指药物的味道,也包含药物作用的标识,即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反推其味。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对五味进行了高度概括。 辛,发散,行气,行血;多用于表证,风湿痹症及气滞血瘀等症。但辛味药物易伤津耗气,故气虚,津亏,阴虚者慎用。 甘,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多用于治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等。甘味药多腻滞,难消化,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 酸/涩,收敛,固涩;多用于治自汗盗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病证。酸味药能收敛邪气,故有实邪者不用。 苦,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多用于治火热证,咳喘,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症。苦味多燥,易伤津液,阴津不足者慎用。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多用于治大便秘结,痰核,瘿瘤等症。咸味能滋水,故便溏,水肿者不宜食用。 淡,利水渗湿;多用于治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等。淡味药易伤津液,津液不足者慎用。 五味也可与五脏联系起来,《素问·宣明五气》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如枸杞味甘是补肝肾,而不是补脾。 我们在用药时还要把气与味二者结合起来,一般来说,气味相同,作用相近;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就各有不同了。如麻黄和苦杏仁同属温性,麻黄辛温散寒解表,苦杏仁苦温下气止咳。 四气五味的介绍就暂到这里,这里小编也做一点小总结吧。 中医讲究整体观,我们人与大自然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药则是天地所生,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天生四气,地生五味,天地赋予每个中药都只有一部分,而天地间当属人的适应性最强,所以人身上汇集了四气五味。身体里的四气五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可以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维持这种平衡。 Trip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浮的病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主治表证,头风痛,食停上脘,久痢,脱肛,内脏下垂等症。 沉降的病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主治里热证,便秘,小便不利,咳喘,呕呃,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症。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问这么多中药,我怎么记得住他们到底要怎么走呀? 你们知道吗?其实中药也是很有灵性的,大多数中药它要怎么走,要往哪走都已经通过它的名字、所长的部位还有它的质地告诉你了。 比如升麻就是往上走的,具有升举阳气,清热解毒等功效。大多数中药的花和叶具有升举发散的作用,如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凉散风热,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但也有例外,比如旋覆花是降气消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知道花、叶、皮、枝等质轻的大多为升浮药,果实、种子、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为沉降药。但不要忘了考虑一些药物的特殊性。 另外,药物的升降浮沉也与四气五味有关,一般来说,味辛甘,气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味苦酸咸,气寒凉的药物多是沉降药。 药物的升降浮沉也与炮制的影响有关,炮制可以改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药物的升降浮沉还与配伍的影响有关,少量升浮药与主要的沉降药搭配的话,最后会是呈下降趋势;少量沉降药与主要的升浮药搭配的话,最后会是呈上升趋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就是顺病位,逆病势。 好啦,今天的旅途有些许漫长,没事,但也收获了许多,不同的路途总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精彩。 我们下回见啦!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z/11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5种常用的抗焦虑中成药
- 下一篇文章: 叮咚学中药46前胡胖大海海藻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