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血证三
1.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为A鼻衄B呕血C咳血D吐血2.咳血燥热伤肺证出现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加哪种药物A代赭石、竹茹、旋覆花B玄参、天冬、天花粉C丹皮、栀子、麦冬D金银花、连翘、牛蒡子3.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A咳血燥热伤肺证B咳血肝火犯肺证C吐血胃热壅盛证D吐血肝火犯胃证 4.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代表方是 A桑杏汤加减 B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C龙胆泻肝汤加减 D百合固金汤加减 E黄土汤加减 答案与解析1、C答案解析: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2、D答案解析:咳血燥热伤肺证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子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3、C答案解析: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为吐血胃热壅盛证。4、C答案解析:吐血的肝火犯胃证候: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血证(三) 3.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1)燥热伤肺证 证候: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常用药:桑叶、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 加减:兼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银花、连翘、牛蒡子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而见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苔少,舌红乏津者,可加麦冬、玄参、天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热势较甚,咳血较多者,加连翘、黄芩、白茅根、芦根、三七粉(冲服)。 (2)肝火犯肺证 证候: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常用药:青黛、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旱莲草、白茅根、大蓟、小蓟。 加减:肝火较甚,头晕目赤,心烦易怒者,加丹皮、栀子清肝泻火。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3)阴虛肺热证 证候: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白芍、贝母、甘草、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 加减: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反复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虛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4.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1)胃热壅盛证 证候: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 加减: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热伤胃阴而表现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2)肝火犯胃证 证候: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 加减: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血热妄行,吐血量多,加犀角、赤芍清热。 (3)气虚血溢证 证候: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木香、阿胶、仙鹤草、炮姜炭、白及、乌贼骨。 加减: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应高度重视吐血预后的严重性。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凝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吐血及便血)的治疗中,大黄、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药常被选用。尤其是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可用粉剂,每次3~5克,每日4次,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藏,以不凝为度,用量及次数同上。 5.便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肠道湿热证 证候:便血色红黏稠,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 证候:便血色红或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 加减:中气下陷,神疲气短,肛坠,加柴胡、升麻、黄芪益气升陷。 (3)脾胃虚寒证 证候: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懶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 常用药:灶心土、炮姜、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七、花蕊石。 加减: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去黄苓、地黄之苦寒滋润,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轻症便血应注意休息,重症者则应卧床。可根据病情进食流质、半流质或无渣饮食。应注意观察便血的颜色、性状及次数。若出现头昏、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数等症状,常为大出血的征兆,应积极救治。 编辑:青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7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扁圣课堂丨轻松学中药系列白话讲淡豆豉大
- 下一篇文章: 豨莶草产后风龙博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