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化生之源,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气机郁阻,日久胃络失养,黏膜萎缩,治宜健脾补中,理气和中。

病例一

李某,男,39岁。诉:胃脘冷痛7年余,伴呃逆频频,呕恶痰涎;呕恶不舒,时有泄泻,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略滑。1年前胃镜示:“①胆汁反流性胃炎。②胃底息肉多发,并实行电凝术。”近一年胃脘冷痛、呃逆不适加重。曾常用-2、胃复安肌注;屡服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果胶铋、奥美拉唑等,上述症状时轻时重。近日复因受寒,呃逆痰涎,胃痛加重,要求中医诊治。

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痰阻气逆)。

治则:温中健脾,益气散寒。方选附子理中丸合旋覆代赭汤。

处方:制附子6克(先煎),党参9克,茯苓12克,焦白术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旋覆花18克(包煎),代赭石6克(先煎),姜半夏9克,生姜3片,大枣3枚,刀豆子9克。连服2周,诸症痊愈。

本案胃病多年,电凝术后,脾胃伤损,复感寒邪,中阳虚寒,疾阻气逆。虚寒夹杂,胃气逆乱。方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益气散寒,恢复升降有常;旋覆代赭汤下气消痰,降逆止呕。刀豆子温中下气,疏利肠胃,降逆止呃。本案辨证求本,切中病机,方药合理,诸症自除。

病例二

刘某,男,49岁。胃脘冷痛伴脘腹胀满已6年余,常伴有眩晕,吐清水,略有咳嗽,吐痰,厌食不化,舌胖,脉滑。曾2次胃镜示:轻度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幽门梗阻,幽门螺杆菌阳性,屡服中西药治疗,终未获愈。近因旧病加重,求余诊治。

诊断:胃痛(脾胃虚弱,胃阳不振,痰饮阻滞)。

治则:温阳化饮,健脾消痞,方选苓桂术甘汤合枳术丸合小半夏茯苓汤,加白胡椒。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6克,炒枳实9克,姜半夏9克,白胡椒3克。守方连服3周,诸症皆除。

本例胃镜示:①不完全幽门梗阻。②轻度浅表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胃虚弱,胃阳不振,水饮内停,胃气上逆所致。幽门螺杆菌阳性当属中医“邪毒”范畴,这种病邪之所以常侵犯人体胃腑,并引起胃腑病变,必然与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有关,当以健脾益胃,扶正祛邪,“四季脾旺不受邪之义”。方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小半夏茯苓汤,降逆止呕;枳术丸健脾消食,行气化湿,方中焦白术健脾益气;白胡椒温中下气,消痰解毒,醒脾开胃,与焦白术相伍,扶正补虚,祛邪解毒,减弱幽门螺杆菌的侵犯,纵观本案,随症施治,选方选药精准,是取效之关键。

病例三

柴某,男,55岁。自诉胃脘隐痛已10年余,常因酒食不节、操劳、思虑过度,出现胃脘隐痛,脘腹胀满,嗳气食少,少气懒言,汗出易感,时时汗出,舌暗有瘀斑,脉细无力。曾3次胃镜示:1.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窦炎,胃息肉,幽门螺杆菌阴性,施行镜下微创治疗已半年,上述症状加重。求余诊治。

诊断:胃脘痛(中虚气滞)。

治则: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莪术木香散:黄芪30克,桂枝15克,炒白芍30克,生姜3片,大枣8枚,莪术10克,木香6克,炙甘草10克。守方服用2月余,顽疾竟除。

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化生之源,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气机郁阻,日久胃络失养,黏膜萎缩,治宜健脾补中,理气和中。方选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木香莪术散,意取叶天士“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瘀血,久病入络”之义,以行气消瘀积,尤其莪术一味(《本草备要》曰:“莪术辛苦气温,入肝经血分,破血中之气,气中之血,化瘀通络,开胃化食,解毒止痛,治心腹诸痛……”)与黄芪相伍,能显著改善胃黏膜萎缩,临证对息肉、疣,确有良效。

■来源

中医中药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