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医爱好者探讨,二陈汤类方学习记忆技巧
看白癜风去哪里 http://m.39.net/pf/bdfyy/ 二陈汤来源于宋朝官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作用:燥湿祛痰,降逆止呕。 主治:脾虚生痰,咳嗽痰多,胸隔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舌淡苔腻等。 快速记忆法:顺口溜:“夏令陈草生梅,”(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乌梅)。 脾主运化升清阳,脾虚则生湿生痰,清阳不升,胃则不降,进而恶心呕吐。脾虚多有脾阳虚,用二陈汤最合适,二陈汤燥湿也。半夏除燥湿外,又能降逆,故能治胃逆。陈皮燥湿又能理气,故使脘腹不胀。茯苓利水则头眩心悸可除,甘草和中。四味药合用使脾升胃降,病即可除。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旦脾虚,就要生痰,即生咳嗽,就有痰,痰开始多为稀、为寒,肺有寒,治宜宣,宜燥。 二陈汤加苏叶、杏即为苏杏二陈汤。苏叶辛温解表,不如麻黄之燥,故苏杏二陈汤适合中老年早期感冒咳嗽应用,但力似较逊,故宜加强。二陈汤加荆芥、桔梗宜肺气,加枳壳降肺气,更好。 杏苏二陈汤加前胡、桔梗、枳壳、姜、即为杏苏散。顺口溜:“杏苏二陈早,浆糊梗只壳”(杏苏即杏仁、苏叶,二陈即二陈汤,早即大枣,浆即生姜,糊即前胡,梗为桔梗,枳壳为药名)。 痰由稀变稠,甚至成块,说明痰由寒变热,中医认为六气皆可化火,即风、寒、暑、湿、燥、火,寒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化火,那么二陈汤皆可加甘凉苦寒的贝母瓜篓。 二陈汤加贝母瓜篓即为篓贝二陈汤。如果既要清热又要软坚化痰可加用海浮石、海蛤,即二陈汤加海浮石、海即为海蛤二陈汤。 从脾到肺说明上述四个方剂的来历,以便于方剂的记忆。要维护脾的功能,必须了解脾的性能,脾喜温,胃喜凉,故脾易患脾阳虚,胃常患胃阴虚。脾阳又与肾阳有关,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虚,脾阳亦虚。因此要温脾阳常加用干姜,温脾阳要加辛涩温,行气和中,开胃消食的砂仁。二陈汤加干姜、砂仁即为和胃二陈汤。二陈汤加附子、肉桂即为桂附二陈汤。二陈汤加神曲、麦芽、山植即为查曲二陈汤。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即为二术二陈汤。 维护脾功能必须温脾(和胃二陈汤),温肾(桂附二陈汤),助胃消化(查曲二陈汤),健脾(二术二陈汤)来记忆。 中医认为痰有二种,一种是咳嗽的痰,另一种是无形的痰,看不见的痰,这两种都是与脾有关,都是脾虚生痰。虽然看不见的痰,但是按照这种理论去治疗,确可见到疗效。譬如脑晕头痛即梅尼埃综合征,中医认为无虚的作用,病因是痰,是风痰上逆所致,应健脾化痰。 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即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甘平,祛风镇惊,风痰用天麻最好,是治头晕良方。 有一种胁痛为锥刺的病(可能是急性胸膜炎?),二陈汤加韭菜汁、莱菔子、香附即为韭菜汁二陈汤。此方也是病从痰治,韭菜汁乃由韭菜捣汁而成,温中行气散血,莱菔子理气化痰。 一种风痰流滞经络而肢体麻木不仁疼痛者,也从痰治。 二陈汤加皂角刺、白芥子、姜汁、竹沥即为皂沥二陈汤,即为治肢体麻木方。上述方都是从痰治,不难记忆。 另外,治胸隔痞塞胁痛胀满用导痰汤。治胸痞痰多用胆胃不和的温胆汤。二陈汤加枳壳、胆南星、生姜即为导痰汤。 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即为温胆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偏重于头晕;导痰汤偏重于胸膈痞满;温胆汤偏重于脾胃不和,口苦苔黄腻的神经衰弱。这就是这三个方的临床注解。 温胆汤加青篙、黄芩、滑石、青黛即为篙芩清胆汤。《重论通俗伤寒论》,主治胆热犯胃寒热等症,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口苦吐酸苦水等。苔黄腻,本方清热利胆,降逆祛痰。本方具体用于急性慢性胆囊炎。本方如加茯苓、泽泻利湿亦可用于急性肾盂肾炎。篙芩清胆汤的顺口溜:“温胆青青芩石”(温胆即温胆汤加青篙、青黛、黄芩、滑石)。 诸带不离湿,诸湿不离脾,如湿在下焦,妇女为白带,可用:二陈汤加胆南星、椿根皮、车前子、杏仁、黄柏即为加味二陈汤。 兼有血瘀者,可用二陈汤加川芎、当归即为芎归二陈汤。 加味二陈汤顺口溜:“二陈车皮巨生心黄,’(即二陈汤、车前子,椿根皮,胆南星,杏仁,黄柏)。 痰久化火者用二陈汤加竹茹、黄连即为连茹二陈汤。 湿热病、咳嗽或胃上逆者用二陈汤去甘草加香附、旋覆花、苏子、薏苡仁即为香附旋覆花汤。 顺口溜:“香花苏子吓苡人”(香附,旋覆花,苏子,半夏,薏苡仁)。 脑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者: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竹茹、人参、菖蒲、姜枣即为涤痰汤。 顺口溜:“二陈指示南昌人”(二陈汤,积实,胆南星,菖蒲,人参)。 痰湿两手臂酸痛者:用二陈汤加枳壳、风化硝去陈皮、甘草即为指迷茯苓丸。 二陈汤附加方较多可按上述逐方记忆。总共约18个方剂。总之要加以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才是牢靠的。二陈汤是个例子,其他方剂也是如此。 文章已于修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tp/7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脾气急躁两肋疼冷风一吹两肋疼睡到半夜两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