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治疗小儿顿咳一案

施今墨(.3.28~.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学术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某某,女,5岁。

初诊:咳嗽10余日,日渐加重,且呈阵发性咳嗽,偶遇哭闹及饭后则阵咳尤剧,时咯带粘液痰,剧咳发作之时,连续呛咳,面红憋气几至妨碍呼吸,涕泪交流,极为痛苦。常于睡中咳醒,待阵咳平息,方能就寝,因而睡眠不足,饮食失调,大便干,小便黄。舌苔腻,脉弦滑。

辨病:百日咳

辨证:痰浊壅肺证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炙前胡3g,云茯苓5g,代赭石5g,旋覆花3g,炙白前3g,云茯神5g,莱菔子3g,苦桔梗3g,炙麻黄0.6g,炙苏子3g,白杏仁5g,酒黄芩5g,炙甘草1.8g,炙紫菀3g。

二诊:药服3剂,仍咳,只是次数减少,阵咳时呕吐。前方去酒黄芩,加紫苏叶2.5g,北沙参3g,化橘红3g,陈橘络3g。再服3剂。

三诊:前方又服3剂,咳嗽次数更为减少,仍是阵咳状态,咳剧时呕吐。

处方:炙麻黄0.6g,白杏仁5g,生石膏6g,炙甘草1.5g,白芥子1.5g,莱菔子5g,炙紫菀3g,南沙参3g,炙前胡3g,炙苏子3g,北沙参3g,炙白前3g,紫苏叶2.5g,款冬花3g,苦桔梗2.5g。再服三剂,少儿阵嗽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

本病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人为唯一传染源,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常伴有深长的鸡鸣样吸气声为特征,反复发作,可持续3个月以上,故名百日咳。属于中医“顿咳”范畴。本病在中医古代医籍中有不少类似记载,如《素问·咳论》中载:“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天哮》记载:“夫天哮者,……盖因时行传染,极难奏效。其症咳起连连,而呕吐涎沫,涕泪交流,眼胞浮肿,吐乳鼻血,呕衄睛红。”更确切地描述了本病症状表现,并指出本病的传染性。

“顿咳”是由外感时行邪毒侵入肺系,夹痰交结气道,导致肺失肃降,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小儿时期肺常不足,易感时行外邪,年龄愈小,肺更娇弱,感邪机会愈多。本例患儿病初期,时行邪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肺卫失宣,肺气上逆,而出现形似普通感冒咳嗽症状,继而疫邪化火,痰火胶结,气道阻塞,肺失清肃,气逆上冲,而咳嗽加剧,以致痉咳阵作,痰随气升,待痰涎吐出后,气道稍得通畅,咳嗽暂得缓解,但由于痰粘咯之不易,肺气上逆,故见咳时面红憋气几至妨碍呼吸,涕泪交流,极为痛苦;大便干,小便黄均表示为有化热之机;舌苔腻,脉弦滑为痰浊内盛之候。证属痰浊壅盛,肺失肃降,故拟清肺化痰为治,方以麻杏甘石汤合三子养亲汤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编辑:杨灿

校审:王佳然

总校审:于睿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7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