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做“世宝”,古有“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之言,千金和外台的成书年代,也是经方最繁荣的时代,两本书里隐含着大量经方的理法,我觉得学习经方必须要去阅读这两本书,之前看《外台秘要》的时候,只是草草过了一遍,现在重新翻看《外台秘要》的部分章节,有了新的认识,就想再重新整理整理,作为学习笔记的一个记录,供自己以后翻阅,对比自己前后的经方体系。

桂心-当归

《诸病源候论》:心痛者,由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不死。

《备急》疗心痛方。

桂心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干姜依上法服之亦佳,忌生葱。文仲《集验》、《肘后》同,出第一卷中

《必效》疗心痛方。

当归末酒服方寸匕,顿服。《备急》文仲同

单从这三个条文来看,心痛的病因是风寒入里导致的,也就是从表上太阳内传少阴,所以治疗大方向是解表,少阴的表药是桂枝,所以桂枝必用,三阴病的共性是津虚液少血弱,同时《别录》里记载当归可以“中风痓。客气虚冷”,跟桂有协同的作用,而且在大量心痛方中,桂心-当归的配伍随处可见,比如

《延年》疗心痛,茱萸丸方。

吴茱萸一两半干姜一两半桂心一两白术二两人参一两橘皮一两附子一两半炮蜀椒一两出汗甘草一两炙黄芩一两当归一两

《广济》疗九种心痛,蛔虫冷气,先从两肋,胸背撮痛,欲变吐,当归鹤虱散方

当归八分鹤虱八分橘皮六分芍药六分人参六分桂心五分槟榔十二分枳实六分

《小品》温中当归汤,疗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欲霍乱吐下,脉沉细者,及伤寒毒冷下清水,变作青白滞下,及白滞后,还复下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调诸冷痛也。

当归人参干姜茯苓厚朴青木香桂心桔梗芍药炙甘草各二两

鹤虱

这个药简单提一下,它反复出现在里,最明显的比如

张文仲疗蛔虫心痛,鹤虱散方。

鹤虱二分末,温酢一盏和服之,虫当出。《备急》、《千金》同

应该能看出来是治虫的专药,比其他所谓的杀虫药强了不知道多少,现在基本用不到,简单提一下

桔梗

桔梗这个药很有意思,我们来看看《中药学》怎么说的

?

发现了什么呢,这个桔梗,教材多配伍阳明药去使用,治疗一些热症,但是我在外台里翻阅原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桔梗反复和三阴药配伍,而且出现的原文都是诸如“肋下”“气”“冷气”“痛”等,而且《本经》里讲: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我们来看几个配伍了桔梗的方剂

《广济》主冷气心痛肋下鸣软,喉中妨食不消常生食气,每食心头住不下,桔梗散方

荜拨四分桔梗当归芍药茯苓橘皮厚朴白术各八分豆蔻子四分槟榔六分桂心六分诃黎勒皮六分

《广济》疗心痛癥块硬筑,心气欲绝,当归汤方

当归桔梗芍药各八分厚朴十分橘皮八分人参六分高良姜十分桃仁五枚生姜八分

《广济》疗久心刺肋,冷气结痛不能食,高良姜汤方。

高良姜十分当归十分橘皮八分厚朴十分桔梗八分桃仁五十枚吴茱萸八分生姜八分诃黎勒五分

类似的原文还有很多,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订桔梗的应用,我觉得可以这么去定义桔梗:

用于病在里,虚寒导致气机郁滞不通引起的胸胁部疼痛如刀刺,胸胁苦满,胸中闷痛等

至于其他的应用,可以再继续拓展,限于篇幅问题,以后可以再讲

高良姜

这个药我觉得倒是没什么问题,参看上文涉及到桔梗的原文,有痛症的涉及都用到了高良姜,参看外台原文也确实是这样的,篇幅原因就不在高良姜单独列举了,它用于太阴虚寒水饮导致的痛症,它的温热性质不如干姜,但是止痛效果优于干姜,我在临床见到太阴虚寒水饮导致的胃痛,往往干姜-高良姜五五开,效果比单纯用干姜好许多

木香

这个药更有意思了,我们看它出现的原文

《小品》温中当归汤,疗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欲霍乱吐下,脉沉细者,及伤寒毒冷下清水,变作青白滞下,及白滞后,还复下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调诸冷痛也。

当归人参干姜茯苓厚朴青木香桂心桔梗芍药炙甘草各二两

《广济》疗恶疰撮肋连心痛,当归汤方。

当归八分青木香六分槟榔十颗碎麝香一铢研

又疗卒中恶,心腹刺痛,去恶气,麝香散方。

麝香一分研生犀角二分屑青木香二分

单看这几个原文,?木香都出现在什么情况呢,它出现在寒性的疫病(即寒性的流行性传染病),用于虚寒水饮导致的气滞不通等症,诸如脘腹胀满疼痛,胸胁胀,大便泻而不爽里急后重,小便淋漓等,结合《本经》和《别录》原文,还会兼有一些三阴病导致的精神症状

槟榔

在和里,槟榔、诃梨勒这两位药反复出现,诃梨勒待会会提到,我们看槟榔

又疗患久心痛,腹满并痰饮不下食,人参丸方。

人参白术枳实各六分茯苓八分厚朴六分青木香六分橘皮五分大黄六分槟榔六分

又疗心腹胀满,腹中有宿水,连两肋满闷,气急冲心坐不得,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八分牵牛子六分熬甘遂熬四分防葵三分菴子桑白皮槟榔各四分橘皮泽泻各二分茯苓泽漆叶炙杏仁去皮尖各三分

看其他原文,我们会发现槟榔反复出现在气证中,而且原文许多涉及到了“两肋”,这是少阳的病位,这就很有意思了,槟榔和少阳有什么关系呢,直到我看到了这三个方子

又疗心腹胀满,柴胡厚朴汤方。

柴胡厚朴各十分茯苓橘皮紫苏各八分生姜十二分槟榔五分

疗心胸中痰积,气噎呕送,食不下方。

柴胡橘皮各六分茯苓十分人参麦门冬鸡苏各八分生姜二分槟榔仁四分

又疗胸膈间伏气不下食。脐下满,柴胡汤方。

柴胡三两枳实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一两槟榔七个

出现了柴胡?槟榔的配伍,所以槟榔是少阳的气药,临床上就有这样的病人,少阳体质(性格偏急躁的少阳人)伴随着气证,你怎么用橘皮啊,紫苏啊,厚朴枳壳啊,效果有,但是反复,好不利索,一用槟榔,病人立马就舒坦了,槟榔的病位在胸胁和两肋,如果病人伴随着大便一天三四次溏稀,还需要用到诃梨勒,待会提到

诃梨勒

我们先来看看《中药学》教材是怎么定义诃梨勒的吧

?然后我们看《外台秘要》部分有关诃梨勒的条文又诃黎勒丸,疗气胀不下食,尤除恶气方。诃黎勒青木香《必效》青木香丸,主气满腹胀不调,不消食,兼冷方。青木香六分槟榔六分大黄十二分芍药五分诃黎勒五分枳实五分桂心四分《广济》疗气结筑心,胸胁闷痛,不能吃食,诃黎勒散方。诃黎勒四颗炮去核人参二分我看过一些用到诃梨勒的医案,医者经常在什么时候用呢,就是病人腹泻比较厉害的时候,用诃梨勒去固脱,但是我翻看外台条文,发现诃梨勒的腹泻,是伴随着气胀的,通过临床观察,这样的病人,大便一天多次不成型,并且伴随着腹胀,腹胀不会伴随着大便的排出而明显减轻(会舒服一点,但不是很明显),这样的就可能要用到诃梨勒,我觉得这是诃梨勒比较正确的用法,太阴气证的一部分治法旋覆花我们对旋覆花最开始的印象是什么?我觉得是《伤寒论》的旋覆代赭汤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有关方证的书籍会怎么讲这个方子呢,它们讲,一个病人,按着心下硬硬的,一直打嗝,就用旋覆代赭汤,这也是对条文最直观的认识,但是我们看这个旋覆代赭汤,它有小半夏汤的方干,是可以除水饮的,而且我们看旋覆花《本经》: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别录》: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旋覆花是一个水药中的气药、血药,我们看条文《诸病源候论》夫痰水结聚,在于胸府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胃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令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诸病源候论》痰避者,由饮水未散,在于胸府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之焦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则谓之痰游。出第二十卷中《延年》疗左肋下停痰饮结在两胁,胀满赢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便或涩或利,或赤或黄,腹中有时水声,腹内热,一口干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旋覆花丸方。旋覆花五分大黄七分蒸茯苓三分泽泻四分人参桂心皂荚去皮子炙附子炮去皮各二分芍药四两蜀椒三分去目汗干地黄四两防葵取水中浮者干姜枳实灸杏仁去皮尖葶苈子四分熬《广济》疗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前胡丸方。前胡白术甘草炙各五分旋覆花豆蔻仁各三分人参麦门冬各六分枳实炙大黄各四分又旋覆花汤,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乌头五枚去皮熬旋覆花细辛前胡甘草炙茯苓各二两半夏一两洗生姜八两桂心四两我们参考《本经》《别录》《病源》《外台》等有关条文,会发现旋覆花是一味治三阴的水药、气药,这种水凝聚成痰,很顽固,比如病人可能痰很难咳出来啊,憋气憋的很厉害啊,这种不是茯苓白术所能渗利的,需要用到旋覆花,多提一句,在汉唐典籍里,仔细观察旋覆花出现的条文,半夏或细辛往往一起出现白术这个药黄煌老师我觉得对它的药证论述的足够详细,有兴趣的可以参看一下,我在这补充一下外台以白术为主药的原文,读者可自行意会《延年》白术丸,主除风痰积聚,胃中冷气,每发动令人呕,吐食或吐清水,食饮减少不作肌肤方。白术五分白芷三分干姜石斛各六分五味子细辛橘皮厚朴炙桂心防风茯苓甘草各四分又茯苓汤,主风痰气发,即呕吐欠法,烦闷不安,或吐痰水者方茯苓三两人参生姜橘皮白术各二两又茯苓饮,主风痰气吐呕水者方。枳实炙一两茯苓白术人参各二两生姜四两橘皮一两半又疗风痰饮气逆满,恶心不能食方。人参二两枳实炙白术各三两生姜四两桂心一两半远志远志这个药,在伤寒金匮里没有出现,但是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里却反复出现,由于三阴病广泛伴随的神志症状,我觉得是一味必须要学会的经方药,我们来看条文《诸病源候论》五膈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忧膈之为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气膈之为病,胸胁逆满噎塞,胸膈不通,噫闻食臭。寒之为病,心腹胀满,呃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热膈之为病,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疼痛,胸痺者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说五膈形酸证也。《经》云:阳脉结谓之膈。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腑藏生病,结于胸膈之间,故称为膈气。众方说五膈互有不同,但伤动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气。出第十三卷中《延年秘录》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五病同药,常以忧愁思虑食饮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发其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脊痛如刺之状,食则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则差,饮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气短,疗以九物五膈丸方。麦门冬去心蜀椒汗各三两远志三两去心甘草五两炙干姜三两附子一两炮人参四两桂心三两细辛三两通按:此即前五膈要丸,一味不差又五膈丸,疗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异病同药,神方。人参附子炮远志去心细辛各四分干姜蜀椒各五分又疗胸痛远背,膈中烦满,结气忧愁,饮食不下,药悉主之,宜丸方。制半夏一分甘草炙远志四分干姜桂心细辛蜀椒去目汗附子炮各二分《本经》:味苦,温。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别录》: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轻身,不老,好颜色,延年。远志这个药,其实它更偏向于三阴病导致的一系列精神症状,配伍大队温药去温化水饮虚寒的同时治疗精神症状,比如什么,三阴病阳气亏虚导致的失眠多梦,健忘,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癫狂,痴呆等症状,这样的人他平时的生活,负能量就很重,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你会感觉他的精神压力很大,在三阴病的前提下,远志就是一个很好的药物。今天大概就写到这吧,中药本来就是多维的,研究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学过各种各样的理法后,我还是喜欢从汉唐经方的原文用药法式来解释中药的部分用法,我不喜欢臆想所谓药的能量啊什么的,二维层面总是比不上三维层面不是,用起来会让我觉得心里没底,并且关于理法和方证,我有一些想说的,我最开始是学方证的,后来学了差不多一年的理法,现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方证是理法的基础,怎么说呢,方证就像是经验主义,理法就像是理论主义,它们本来就是辩证存在不可分割的,理性主义的缺点是不可能设计出完美的理论,因为理论也是人设计的,是人就有知识盲区,就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一但大规模推广,理论缺陷就会急剧放大。经验主义的缺陷就是很难跳出既有思维框架,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所以,理智的决策应该以理论为突破方法,用经验去修正理论的缺陷,必要时要有刹车的决心,方证和理法的关系大概如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1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