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http://m.39.net/pf/a_8122797.html

黄芪

“陆黄芪”传

若论一个人有多高成就,从世人为他冠以的称号即能窥见一二。正如提到向日葵就想到梵高,提到水稻就想到袁隆平一样,自从研读名医传记以来,前述“石膏大黄先生”,今见“陆黄芪者”,他们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甚至能让世人以一物而指代其人,可见已达“天人合一”之境界。

“陆黄芪”者,陆仲安以善用黄芪而得之雅号,常用黄芪者多矣,而能用十两八两者少,此其所以得名也。在30年代以前,陆仲安已有全国著名中医的称誉。其人体格魁梧,待人彬彬有礼,而且医道精深,道高而不骄,谓之已达“人和”境界。

巧治胡适之病

胡适曾患疾,西医诊疗已久渐至危重,后被家人友人劝导服中药后,即见转机,后竟霍然而愈,引发学界热议。胡适曾在《秋室研经图》中亲笔跋文,感谢陆仲安:

“我对于陆仲安先生的佩服与感谢,却完全与林先生琴南一样。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肾脏炎,他们的用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给陆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我的病颇引起西医的注意,有人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渐渐了解了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么?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想将来的无数《试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药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民国10年(年3月30日),胡适(盖章)。”

何时希先生按,“当时一斤是十六两制,陆氏以善用黄芪著名,十两黄芪即今克,在好用大剂量的今日,恐也够重的了。陆氏所用的药方,曾经全部传抄,医界竞相研究。至于其所用剂量之重,很多同道不解其意。问之陆氏本人,则谓大量补药入胃,能够自行推动。我偶在《三因方》中找到其根据,确具至理。但须注意的,是指补气药,若熟地等填精药,则入胃而粘腻,又当别论了。”

黄芪煮粥荐春盘

王孙归

[别名]

黄耆、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芰草、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羊肉《日华子》,绵黄耆《草本图经》,绵耆《草本蒙筌》,绵芪《药品化义》,箭芪(刘仁廉《医学集成》),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二人拾《辽宁经济植物志》,绵黄芪《全中国草药汇编》。

[药物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

[化学成分]

含黄芪甙、毛蕊异黄酮、黄芪多糖等。

[药理]

有研究其对免疫系统、机体代谢、造血功能、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抗病毒、抗癌作用。

[味性归经]

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主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或入丸、散、膏剂。

[注意事项]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一级阴虚阳亢者,均禁服。

《伤寒论》复方

1.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3.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4.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自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5.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6.血痹,阴阳俱微,或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7.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8.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9.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若重汗出而发热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汤。

10.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目闰),(目闰)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1.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12.妇人半产若漏下者,旋覆花汤主之;脉虚弱者,黄芪当归汤主之。

参考文献

何时希.近代医林轶事.—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桂林罗哲初手抄.—广西人民出版社,.7

编辑

李梦喆

审校

谢琪刘铁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sp/1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