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法象四
《四圣心源》说:“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 “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心之气热,其志为喜。肺之气燥,其志为悲。肾之气寒,其志为恐。脾之气湿,其志为思。盖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 中药就像人,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有的药往上升(清轻的、辛温甘平味薄气厚的、叶子、花、草、芦),有的药往下降(重浊的,苦寒酸咸淡气薄味厚的,矿、块、根、果、梢,);有的药走五脏(实、果、芯),有的走六腑(中空);有的药走四肢(枝);有的走上焦(根在土中上半截,黄芩中空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根在土中身);有的走下焦(根稍,黃芩實心走下焦。);有的入气(辛);有的入血(咸);有的走得快(苦寒味厚,大黄)有的走得慢(甘缓,甘草);有的走皮(皮、壳)。 凡事都有例外,记住一句话:“诸花皆升唯旋复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独升。”所以降胃气用旋复花,升清阳治头面疾用蔓荆子,特别是巅顶头痛必用。 四时五行化生,各顺其道,逆则病生。古圣设法以制变(逆),如风淫于内,乃肝木失常,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为辛金克其木,凉水沃其火。 肝病: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补其肾,熟地黄。实则白芍泻之(制化,酸乃金之体,以金泻木)。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汤(实邪,为前来者) 春风生升,有多少药味呢? 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阴中之阳药味之用: 1、防风: 纯阳、性温、味甘、辛。无毒,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是二经行经药,太阳经本经药; 功效: 《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去芦并钗股用。 《珍珠囊》云:身,身半已上去风邪;梢,身半已下去风邪; 《用药心法》云:又去湿之仙药也,风能胜湿尔。 《本草经》云: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东垣云: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又云:防风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 2、升麻: 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气厚,阳中之阴。无毒,阳明经本经药,亦走手阳明经、太阴经。 《象》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去黑皮并腐烂者用。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中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千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又云:太阳几几,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3、羌活 气微温,味苦、甘,平。苦、辛,气味俱轻,阳也。无毒。足太阳经、厥阴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也。 《象》云:治肢节痛,利诸节,手足太阳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节。去黑皮并腐烂者用。 《心》云:气温,湿风。 《珍》云:骨节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药也,非无为之主,乃却乱反正之主。太阳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此不治。又云:是治1),足太阳、厥阴、少阴药也。与独活不分二种,后人用羌活,多用鞭节者;用独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则气雄,独活则气细,故雄者入足太阳,细者入足少阴也P钱氏泻青丸用此,壬乙同归一治也。或问:治痛者何?答曰:巨阳经从头走足,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逆而上行诸阳不得下,故令头痛也。 4、独活 气味与羌活同。无毒。气厚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阴肾经行经之药。(肾足少阴) 《本草》云: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贲豚痫痉,女子疝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液》云:独活细而低,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痹,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象》云: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头痛。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去皮净用。 《心》云:治风须用,又能燥湿。经云:风能胜湿。《珍》云:头眩目晕,非此不能除。 5、柴胡 气平、味微苦,微寒。气味俱轻,阳也,升也,纯阳。无毒,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三焦手、胆足少阳,胞络手、肝足厥阴) 《象》云:除虚劳定热,解肌热,去早晨潮热,妇人产前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芦用。 《心》云:少阳经分之药,引胃气上升,苦寒以发表热 《珍》云: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紫菀、藜芦。入足少阳,主东方分也。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证前行则恶热,却退则恶寒,虽气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经。若佐以三棱、广术、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衍义》云: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洽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凡此误世甚多原病劳,有一种真脏虚损,复受邪热,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须当斟酌用之。如《经验方》治劳热,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 《日华子》云:味甘,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药性论》亦谓治劳乏赢瘦。若此等病,有无实热医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释本草,一字亦不可忽,盖后世所误无穷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处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沦没,可不谨哉,可不戒哉。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用柴胡,正合其宜。 《图经》云:治伤寒有大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伤寒热,此为最要之药。 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1)盖以少阳之气,初出地之皮为嫩阳,故以少阳当之。 6、葛根 气平,味甘。无毒,阳明经引经药(大肠手、胃足阳明),足阳明经行经的药(胃)。 《象》云:治脾虚而渴,除胃热,解酒毒,通行足阻 明经之药。去皮用。 《心》云:止渴升阳。 《珍》云:益阳生津,勿多用,恐伤胃气。虚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寒,治消渴,伤寒壮热。花,主消酒。粉,味甘,大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癫,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东垣云:葛根甘平,温,世人初病太阳证,便服葛根升麻汤,非也。 朱奉议云:头痛如欲破者,连须葱白汤饮之不已者,葛根葱白汤。 易老云: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络,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其粉以水调三合,能解鸩毒。 《衍义》云: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阳初病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葛根汤,阳明自中风之仙药也。 《本草》又云: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7、威灵仙 气温,味苦、甘,纯阳。 《象》云:主诸风湿冷,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痛,及治伤损。铁脚者佳。去芦用。 《心》云:去大肠之风。 《本草》云:忌茗。 8、细辛 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厚于味,阳也。无毒。少阴经药,手少阴引经之药。 《象》云: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之。独活为使为主用。去芦头并叶。华州者佳。 《珍》云:主少阴经头痛。 《心》云:止诸项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热,温阴经,散水寒以去内寒。 《本草》云: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軀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 东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 细辛汤也。 易老云:治少阴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细而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本草》又云: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自芷、川芎、牡丹、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汁、青羊肝,共疗目痛。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衍义》云:治头面风痛,不可缺也。 9、白芷 气温,味大辛,纯阳。无毒。气味俱轻,阳也。阳明经引经药,手阳明经本经药。行足阳明经,于升麻汤四味内加之。 《象》云: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加之。 《珍》云:长肌肉,散阳明之风。 《心》云:治风通用,去肺经风热。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日华子》云: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一切疮疥,排脓止痛生肌,去面奸疵瘢,明目。其气芳香,治正阳阳明头痛。与辛夷、细辛同用,治鼻病。内托,用此长肌肉,则阳明可知矣。又云: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10、川芎 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本经药。 《象》云: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妊妇胎不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半,服。神效《珍》云:散肝经之风,贯芎治少阳经苦头痛。《心》云:治少阳头痛及治风通用。 《本草》云:主中风人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除内寒。 《日华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癥结宿血,养新血。 易老云: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汤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阴经。 《衍义》云:头面风不可缺也,然须以他药佐之,若单服久服,则走散真气,即使他药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东垣云:头痛甚者,加蔓荆子;顶与脑痛,加川芎;若头痛者,加藁本;诸经若头痛,加细辛。若有热者,不能治。别有青空之剂,为缘诸经头痛,须用四味。《本草》又云:白芷为之使,畏黄连。 11、麻黄 气温,味苦,甘而苦,气味俱薄,阳也,升也。甘热,纯阳。无毒。手太阴之剂,入足太阳经,走手少阴经,阳明经药。 《象》云:发太阳、少阴经汗。去节,煮三二沸,去上沫。否则,令人心烦闷。 《心》云:阳明经药,去表上之寒邪。甘热,去节,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也。 《珍》云:去荣中寒。 《本草》云: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厥1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液》云:入足太阳、手少阴,能泄卫实发汗,及伤寒无汗,咳嗽。根、节能止汗。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经药,其实荣卫药也。以其在太阳地分,故曰太阳也。本病者即荣卫,肺主卫,心主荣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药性论》云:君。味甘平,治瘟疫。 《本草》又云: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12、藁本 气温,味大辛。苦,微温,气厚味薄,阳也,升也纯阳。无毒。太阳经本经药 《象》云:太阳经风药,治寒邪结郁于本经。治头痛、脑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 《心》云:专治太阳头痛,其气雄壮。 《珍》云:治巅顶痛。 《本草》云: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辟雾露,润泽,疗风邪蝉曳金疮。可作沐药、面脂。实,主流风四肢。恶茹。此与木香,同治雾露之气;与白芷,同作面脂药治疗。种云:请明已面,立秋已后,凡中雾露之气,皆为伤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雾露之气,神术白术汤内加木香、藁本,择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13、桔梗 气微温,味辛、苦,阳中之阳。味厚,气轻,阳中之阴也。有小毒。入足少阴经,人手太阴脉经药。 《象》云:治咽喉痛,利肺气。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珍》云:阳中之阴,谓之“舟楫”,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 《心》云:利咽嗌1胸膈之气。以其色白,故属肺辛、甘,微温,治寒呕,若咽中痛,桔梗能散之也。 《本草》云: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咽喉痛,下蛊毒。 易老云:与国老并行,同为舟楫之剂。如将军苦泄峻下之药,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铁石入江,非舟楫不载,故用辛甘之剂以升之也。 《衍义》云:治肺热气奔促,咳逆,肺痈排脓。 《本草》又云:节皮为之使。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硝石、石膏疗伤寒。畏白及、龙眼、龙胆。 14、鼠黏子(牛蒡子) 气平,味辛,辛温。 《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15、秦艽 气微温,味苦、辛,阴中微阳。手阳明经药。 《象》云:主寒热邪气,风湿痹,下水,利小便。治黄病骨蒸。治口噤及肠风泻血。去芦用。 《珍》云:去手阳明经下牙痛,口疮毒,去本经风湿。 《本草》云:菖蒲为之使。天麻气平,味苦。无毒《象》云:治头风。 《本草》云: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其苗名定风草。 如果你是乡村医生,清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fuhuaa.com/xfhgx/9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下一篇文章: 漫谈中药保健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