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辨越明释伤寒第条
前言:胡希恕先生讲课多宗明万历赵开美本,其条文共条,在教学中为解释方便,对某些条文有所拆分,共计为条。今如实记录,未做删改,仅此说明。(此书为胡希恕老传授,段治钧先生编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误下,故心下痞,但与泻心汤又痞不解。审其人渴欲饮水而口燥烦,并小便不利,知为水气逆于心下,故非泻心汤所治,宜五苓散主之。 此为误下里有水气的太阳病,表不解则水伴冲气而上逆,故心下痞。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为五苓散证,故与三黄泻心汤则不治。 提要:本条论治水饮造成之心下痞。“本已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意即这个心下痞本于误下而成,但服泻心汤无效。言外之意,心下痞不见得都是三黄泻心汤证,也有因停饮而致的,非热病也。其人有停饮,因误下激动里饮上冲,饮结于心下而成痞证。可与71、72、74条互参。下后胃虚,邪之所凑而为心下痞,水停不行则“小便不利”,水不化气则“其人渴”,因渴得厉害“而口燥烦”,即口燥而烦者,此为五苓散证,故以“五苓散主之”。 素有里饮的人,汗下都易激动里饮而生变证,故不同时治饮,病人必不解。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汗表解后,原有胃中不和的宿饮发作。胃虚则水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中有水气,故腹中雷鸣,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述心下痞亦有不因误下而致者。素有里饮,往往因外感诱使而发作,不仅胃中不和也。其人里有宿饮,外感时因体液循环发生障碍,发汗以激动里饮,也会较厉害。 提要:胃虚停饮,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的证治以。“伤寒汗出解之后”,太阳伤寒证,发汗后外邪已解。因其人宿有里饮,汗后亡津,胃中空虚,邪(素饮)必凑之。“胃中不和”,指素日胃虚消化不良,或有停饮。“心下痞硬”是虚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虚所以消化不良,或咽虚而饮聚;痞而不通则硬;此乃人参证。 “干噫食臭”,噫,即嗳气,就是打呃,中焦失和之故。食臭,即伤食酸臭味。干噫食臭,即嗳气而泛酸臭伤食味,乃胃虚不能正常消化食水的缘故。“胁下有水气”,胁下,实为心下。胁下有水气、胃肠中有水气,都是饮邪。“腹中雷鸣下利者”,肠中有不消化之水,水气相击噜噜作响而下利。因以干噫食臭为主证,胃内嘈杂泛酸,故以“生姜泻心汤主之”。 书中湿、饮、痰,三岐一源,皆人体水液代谢不良的病理产物,轻如雾露者为湿,清稀者为饮,黏稠者为痰,即中医常说的水毒。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湿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主治干噫食臭。此为半夏泻心汤(条)减干姜量,加生姜。本方偏于治呕,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雷鸣下利为主证,略区别于半夏泻心汤证,但胃虚的病机是相同的,故都用人参。温中去水有半夏、干姜(本方又加生姜),健胃有生姜、大枣、人参,消炎去痞用黄芩、黄连。 本方服后往往有瞑眩,即本治呕吐,用药后又反大呕大吐,但过后必愈。一般下利无腹中雷鸣者,用本方不佳。若以炎症为主而下利者,非胃肠水饮之变,效亦不佳。三黄泻心汤的心下痞,乃心下痞满不舒,是因下后热邪客胃所致;条的心下痞,是因下饮停,显五苓散证;本条是心下痞硬,乃胃虚停饮所致。可见心下痞硬和心下痞满是有虚实不同的。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或中风均宜汗不宜下,而医反下之,虚其里,因使下利日数十行。水走肠中,则声如雷鸣。外邪(表热)内饮乘下后胃虚而上逆,故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因复下之,则胃益虚,痞硬益甚。此非结热之痞(亦非寒结),乃因胃中虚,客气上逆而使心下硬,不可攻下,宜甘草泻心主之。 此与上方均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方,所主亦大同小异。急性胃肠炎多见此方证,适证选用均有良效,读者试之。 提要:胃虚饮聚,正点利无度的证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无论太阳伤寒或中风,应汗不应下,下之为逆,故曰“反”。“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因非法治疗造成下利无度,不等食物消化即下,言其快,亦急迫证也。“腹中雷鸣”,水走肠道,水气相激而辘辘作响,以雷鸣形容之。“心下痞硬而满”,心下(当胃部)痞塞不通,按之硬(有抵抗)而胀满。意同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胃虚停饮,水气上逆则干呕(想吐又吐不出来,有声而无物),因呕的难受而心烦,因心烦而不得安也。“医见心下痞”不除,误判“谓病不尽”,又错误的“复下之”,病不但不愈而“其痞益甚“。这纯是因误判误治造成的不良后果。此心下痞,既不同于热实于里的胃家实,又不同于水热相结的结胸证,何得用下法?竟复下之!胃益虚而痞益甚也。造成其痞益甚的原因,论中亦自注曰,“此非结热”,即这不是热结于里而成痞,指并非承气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热结。此乃“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即胃虚饮逆(邪凑)所成的心下痞硬,属虚,是用人参的指征。这种心下痞硬是不应该用下法的。医误下之、复下之,则胃更虚,外邪内饮乘虚而入胃,因而痞硬更甚。又因下利无度而急迫,故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炙)四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乃半夏泻心汤増加甘草用量,针对心烦不得安、下利数十行,以缓急迫也。甘草安中而偏于补虚。本方亦可看作理中汤加黄芩、黄连,虽无白术,但有半夏,意同。口干时可加生石膏。 本方主治中虚下利有热者。本条不只论甘草泻心汤证,而且是为以上两条心下痞硬证作小结。 半夏泻心汤治饮盛,因下而心下痞(硬)者,有呕而肠鸣下利;生姜泻心汤在此基础上又主治干噫食臭者;甘草泻心汤主虚极下利无度者。三泻心汤共有症状,即呕、利、心证痞硬、腹中雷鸣,病机都是胃虚邪(饮)凑,三者心下痞硬都是用人参的指征。半夏泻心汤用干姜三两,偏于健胃;生姜泻心汤用干姜一两,加生姜四两,偏于吞酸嘈杂、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用干姜三两,甘草加至四两,偏于补虚、缓急迫。这是三者的区别,临证亦当详辨。甘草泻心汤对于胃神经官能症、口腔溃疡、蚀喉、蚀阴等多有效。适证需加石膏或地黄。日本汉方家有以其治梦游证及凭依证的案例,理应进一步研究。相关方证比较:大柴胡汤治结实而热者,泻心汤治痞满不硬、热邪所凑者,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中焦胃热心下痞者,附子泻心汤治三黄泻心汤证而半陷阴证者,其病机均不同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读者反复推敲,自能入扣矣。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伤寒证误以他药下之,致胃虚邪陷,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当是服甘草泻心汤之后。本已对证,但医者心急,不待药效而又以他药下之,利遂不止。以理中与之,则利反益甚。盖理中者理中焦,此利由于连续误下使下焦虚衰,以致不能自禁止,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若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别即治矣。利小便之方当适证选五苓散或真武汤类。 提要:肠虚不收,久利滑泄之下焦利的证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始病为太阳伤寒,但医者误用他药下之,所以出现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对上证予服甘草泻心汤后,医者因心急不待药效而复以他药下之,遂造成下利更不止。这个下利不止,乃反复用泻下药造成肠不收敛的滑泄之证,既非虚热,亦非虚寒。“医以理中与之,利益其”,医者不明上述利下不止之由,以为是中焦虚寒,与理中汤或理中丸治之,利更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这是自注说明理中不效利益甚的原因。理中汤(丸)的药物组成为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主治中焦胃虚寒水饮盛、胃及小肠吸收不佳的下利。而此时之下利在下焦,药不对证,所以不效。下焦之利乃久利或反复吃泻药造成肠虚滑泄不收,法当收敛固肠,故其后曰“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收敛固肠后利仍不止者,水谷不别的皆有,当利小便,这是中医调理水谷不别、使水走前阴的方法。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碎)二斤,太乙禹余粮(碎)一斤 上两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赤石脂,甘酸大温,黏性收敛药。止血上泻,明目益精。主腹痛,下利脓血,崩漏,痛在少腹而无里热者。久泻不止可用,有热、新利者不可用。 禹余粮,甘涩寒,收敛药。涩肠固脱。主下利血崩,脉无力,大便如脓者,治咳。实证禁用。 二药均有收敛、止血、止利作用,合之为方,故治下利虚滑而久不止也。 凡治痢疾、肠炎之下利,开始不可专于止利,而需洁净腑,用泻药机会较多,很少用此方。 凡水泻之证皆肠中水分过多,发汗、利小便都了是其治法,但需适证选用方药。误下后利不止,寒热不调者,宜甘草泻心汤;胃虚寒者,宜理中类;下焦滑脱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水道失职者,与五苓散类。不可执一也。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太阳伤寒吐下本属误治,若不解则气上冲,其人心下素有饮邪,更伴饮逆诸证(即苓桂术甘汤的前三证)。此再发其汗,更属误治,徒亡津液,病必不除。其人虚烦脉甚微,即津血亡失的结果。经此吐、下、汗连续误治,中气(胃气)为虚,客邪挟饮而上逆,故心下痞硬、胁下痛(水气攻冲)。血虚又复饮逆,故其人眩冒。表不解,则气上冲咽喉。经脉动惕者,“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的互词。此病久不治,必肢体失用而成痿。 此乃67条苓桂术甘汤证的重出,于发汗后的变证又详加说明,并提出久而成痿。水毒为害以至于此,又哪得轻视之?本条应放在苓桂术甘汤条之后。 提要:太阳伤寒吐下发汗误治后的变证。“伤寒吐下后,发汗”,太阳病伤寒证,吐下已是误治,复用汗法,更是误治,于是变证蜂起。“虚烦,脉其微”,乃连续误治,津血亡失的结果。虚烦是水停热不去。“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这就是67条苓桂术甘汤证“心下痞硬,胁下痛”,病机同彼之心下逆满;“气上冲咽喉”,同彼之气上冲胸;“眩冒”,同彼之起则头眩;“经脉动惕”,同彼之“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所以胡老按曰此即67条重出,而症状稍异。“久而成痿”,坏病迁延日久,肢体痿废不用。 本条乃吐、下、汗后津液虚竭,而局部尚有蓄水之证。脉外无阳,脉内无阴,初则动惕,久而成痿。本病治当首辨阴阳,阴证可选真武汤,阳证可选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证与本条病机相同而症状稍异。吐下后,彼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此为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发汗后,彼为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此为经脉动惕、虚烦。彼为脉沉紧(发汗前),此为脉甚微(发汗后)。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伤寒证经过发汗或吐或下等治疗,病已解之后,原来即有的胃疾患又明显发作。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为胃虚饮聚,宜旋覆代赭汤主之。 此与前之生姜泻心汤同是素有痰疾,而不是汗吐下治疗所致。胃反、噎膈、气逆不降均可用本方,辨证准确则有神效。十二指溃疡见心下痞硬、噫气频作者,于本方加乌贼骨、乳香、没药等有验,大便潜血加白及。 提要:胃弱而伏饮为逆的证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同上条,但亦略有不同。上条为吐下后复发汗,属逆治。本条为随病情变化汗、吐、下,顺序以治。可互参。“解后”,因以上不是逆治,故太阳伤寒外证已解。“心证痞硬,噫气不除者”,心下痞硬的机理同前释。经汗吐下后,胃气虚弱,伏饮(宿有的痰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此“旋覆代赭汤主之”。 本方与生姜泻心汤类似。伤寒证好了,以前胃不和的宿疾重现。因无下利、肠鸣,故不用生姜泻心汤。本方与三泻汤相比,共有心下痞硬,但三泻心汤重在肠鸣下利,本方重在噫气。与三黄泻心汤相比,本方治虚秘,三黄泻心汤治热秘,两者亦应鉴别。 本方证内无泻下药,反能治便秘,是旋覆花、代赭石下降之功,大便稀者勿用此方。若噫气而大便稀,用茯苓饮较好。噫气不除用本方必胃虚,以噫为苦。橘枳姜汤亦治噫气,属胃实,以噫为舒。 凡心下痞属虚者,均不可用下法,切记。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花,咸温,有小毒,利尿健胃药。健胃消胀满,行水,降气(去结气)理血。主水肿呕逆,噫气痞塞,大便不利。凡有水毒致上述为证者,均可用之。 代赭石,苦寒,收敛药。补血止血,镇逆收敛,除五脏血脉中热。主气逆不降,反胃噫气。代赭石虽是收敛健胃药,但重用反而对胃不好。 本方用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与三泻心汤意同,都有心下痞硬的胃虚人参证。无下利,故不用黄芩、黄连。有噫气,故加旋覆花、代赭石。 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寒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鬼盖,生山谷。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疸蚀火疡。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疸痔恶疮,头疡,疥瘙。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肌,轻身延年,五色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禹余粮:味甘寒,无毒。治咳逆寒热烦满,下痢赤白,血闭癥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 旋覆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代赭石: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白癜风问诊中心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nyeyou.com/xfhgx/5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抗肿瘤强力中草药有哪些lt珍藏gt
- 下一篇文章: 抗肿瘤强力中草药有哪些lt珍藏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