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化痰,川贝母。清化热痰的药,为清肺祛痰,也称为清热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热咳嗽中的热痰的咳嗽。但是川贝母又是一个甘润的(药),药性偏于甘润,所以又有润肺止咳的作用。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治疗阴虚的肺热燥咳,这是它最佳的主治,对一般的肺热咳嗽痰热壅滞在肺,也是可以用。浙贝母甘润和苦泻

川贝母、浙贝母都能够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够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或者热痰咳嗽。

川贝母呢,偏于甘润,浙贝母偏于苦泻,它的苦寒性质要强一些。

川贝母就长于润肺止咳;浙贝母,就偏于清泻肺热,就是痰热壅肺。

这两个药都能消痰散结,用于广义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结,形成的瘰疬、瘿瘤,以及疮疡肿痛,因为浙贝母的苦泻的作用比较强,所以消散痰结的力量也优于川贝母。不能和乌头配伍。瓜蒌。瓜蒌壳,瓜蒌仁,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清热化痰的药它也是(能)化痰,包括了祛痰和消痰两层意思。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够清肺祛痰,都有明显的清泻肺热和祛除肺窍的热痰。

肺燥咳嗽瓜蒌仁也比瓜蒌壳更加适合,但是它的甘润的性质不如川贝母,瓜蒌的消痰---消的胸中的凝痰。瓜蒌治疗胸痹的疼痛,能够收到宽胸散结的。痰浊凝结,阳气闭阻,常常和薤白配伍。薤白,宣通阳气,调畅气机。瓜蒌,主要是消散痰凝。所以痰凝气滞,胸阳闭阻而引起的胸痹,胸闷,胸痛,那么就用瓜蒌、薤白为主的一类方剂来治疗,它们有一个协同的作用。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它既是一个祛痰的药,也是一个消痰的药。

宽胸散结---瓜蒌壳的作用就优于瓜蒌仁,所以用瓜蒌壳的比较多一些。

瓜蒌壳和瓜蒌仁的异同:1.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清肺祛痰,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但是瓜蒌仁微微有一点甘润的性质。如果是燥热咳嗽,那比瓜蒌壳更为适宜一些。

2.都能够宽胸散结,它通过消痰的作用,治疗痰浊闭阻胸中,胸阳不通而引起的胸痹疼痛,在这方面瓜蒌壳的作用优于瓜蒌仁。

.瓜蒌仁能够润肠通便

4.瓜蒌仁和瓜蒌壳在使用注意当中,都是十八反的。竹茹。竹二青。竹沥。天竹黄。这三个药它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是狭义的热痰。也可以在肺以外,广义的热痰。

竹茹的作用最为缓和。竹黄呢,更强一些。最强的是竹沥,的肺热咳嗽痰多普遍的可以使用竹茹,作为一个广义的化痰药,它们能够消痰,主要能够治心肝二经的热痰证。心经的热痰证最轻微的就表现为心烦不眠,重的可能神志失常,比如说出现了癫痫、颠狂,甚至于昏厥,热痰闭阻心窍,出现了昏厥,所以它可轻可重。轻的就是心烦不眠,稍微重一点呢,神志失常,再严重的,完全神志失用,昏厥了,痰热闭阻心窍。在肝,往往就是风痰,肝风夹痰。

后面两味药,除了化痰以外,常常有的书上就说它能够清心定惊,有的就是定惊开窍,清心定惊,或者定惊开窍,或者豁痰定惊之类的,那么主要就是指的它们对心肝热痰证的一种清热消痰的作用。

小结:竹茹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就是清胃止呕,能够清泻胃热,又能够降胃气,所以在一些胃热呕吐的方当中竹茹是比较常用的。因为我们学的止呕的药很多是偏温的,比如说生姜、半夏,或者砂仁、白寇、丁香等等,就包括前面学的旋覆花这一类的,一般都偏温的,既能清胃热,又能止呕的药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不多。前面学过一个类似的药就是芦根,在清胃热的同时略有止呕的作用。学了一个竹茹,后面还有一个枇杷叶,可能我们要学的既清胃又止呕的就有这三个(药)。

昆布、海藻。治疗广义的痰的,主要治疗瘿瘤,或者瘰疬,对肺窍之痰没有明显的作用,消痰散结。用得最多的就是治疗瘿病,瘿。有的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两个药能够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亢进,这也是可以用的,它不一定完全是通过补充碘来治疗瘿病。

主要的功效就是在瘿瘤、瘰疬这样一些与痰核凝结有关的,尤其是治疗瘿病,就是甲状腺有关的这一类肿大的一些病证,这是用得最多的。利水消肿作用不强,海藻不宜和甘草配伍,属于十八反的内容。

黄药子。主要也在消痰散结,用于瘿瘤、瘰疬、痰核,而且对于瘿瘤的这个消散的作用强于昆布、海藻。黄药子有毒,服用了以后,对消化道,比如说马上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这个是普遍的。如果服用的量稍微大一点,时间长一点,那么它对于肝功、肾功的损害也是比较明显。黄药子(现在)在临床上真正的瘿瘤使用并不是很多。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SEM主管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nyeyou.com/xfhgx/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