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医案4五运六气治愈慢性荨麻疹一例解析
刘巧整理,刘毅校改 石某,女,37岁,年12月1日初诊。 患者慢性荨麻疹病史3年余,曾长期口服西药或行埋线等治疗,病情时有反复,现全身风团瘙痒每日发作,遂来寻求中医药治疗。患者近来多梦,月经先期,查其人唇红,皮肤干。考虑此人内有水饮与血热互结,取日本医家本间枣轩经验方连珠饮义,方选五苓散合四物汤加紫草、茜草以利水化饮、养血凉血。 素来水热互结的荨麻疹用此方疗效很好,临床见到多梦+月经先期的女性,用连珠饮几乎十拿九稳。谁料到12月8日复诊:患者风团瘙痒同前,查其脉证同前,遂守方,减当归至5g,改紫草、茜草为黄芩12g、黄连10g取温清饮义,用四物与芩连相配,温清并行,再服2周。12月22日再诊:风团瘙痒仍然明显。 当辨证效果不好时,只有借助五运六气。于是追问其病史,诉年7月从重庆外出丽江(西南)第一次发病,12月加重。年为戊子年,据陈无择三因司天方可取戊年麦门冬汤或子午正阳汤,参考患者病证,采用子午正阳汤,7月本值三之气,而丽江正处重庆西南方,故将六气图右行以取7月与四之气相对应,太阴加临太阴,故加荆芥、茵陈,而患者疾病加重正值终之气,阳明加临太阳,再加苏子。 处方七剂: 白薇10g玄参10g川芎8g桑白皮10g 当归5g白芍10g旋复花10g甘草10g 生姜3g紫苏子8g荆芥6g茵陈8g 年1月3日五诊:患者病情较前明显缓解,风团发作量少,持续时间变短,瘙痒减轻,发作时以上身偏重,又诉平素四逆,夜间口渴,3时自醒,月经前期,查舌红苔薄白润,脉沉滑而急,稍增白薇、玄参、当归量以助清热凉血之功。处方十四剂: 白薇12g玄参15g川芎8g桑白皮10g 当归6g白芍10g旋复花10g甘草10g 生姜3g紫苏子8g荆芥6g茵陈8g 患者治愈,风团瘙痒未发作。 按: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天体运行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见于《素问》七篇大论之中。它以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纪年,天干化五运(木、火、土、金、水),地支化六气(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古人发现,相同干支年之“天时”有其共性,而对于人的影响也有其共性,故言“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胁痛目赤”。古代医家便创造了运用此规律来治疗疾病的方药。现今流传较广的当属宋·陈无择的《三因司天方》:“立天干十方、地支六方,见证用药,条分而缕析之”。我们临床常以其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获效良多,并总结出以下经验: 1、疾病第一次发病可以受当年天干之气象或地支之气象感召; 2、以疾病第一次发病时间点的五运六气决定其治疗方案; 3、疾病加重时间点不能作为五运六气方案,但可以作为加减方案; 4、十天干方与六地支方的选择应参考患者的中医辨证。 此患者周身风团瘙痒反复发作,四逆,多梦,月经先期,夜间口渴,夜醒,唇红,肤干,舌红苔薄白润,脉沉滑而急,证属于血虚血热、水饮内蕴,予连珠饮加凉血之紫草茜草无效,复用温清饮之芩连虽效仍不理想。再细问病史,患者清楚描述出发病年月,便改用三因司天方。其人初次发病时间为戊子之年,可选戊年麦门冬汤或子午正阳汤,后者中当归、川芎、白芍即四物之义,白薇、玄参可凉血清热,桑白皮泻肺行水,甘草、生姜,缪问解之为“一和一散”,以除“上热下清之疾”,旋覆花则“咸以调其上”,与患者血虚血热、水饮内蕴之证更符。患者时至重庆西南的丽江而发病,考虑其受当地之气象感召,故将六气图右行以取7月与四之气相对应:太阴加临太阴,加荆芥“入木泻火”、茵陈“入土除湿”;而患者疾病加重正值终之气,阳明加临太阳,再加苏子“下气”,诸药相合,效如桴鼓。 《易经》有三才之道,中医有三因制宜,经方可谓治之以人,运气可谓治之以天。运气学说不等于气象学,更不属于天文学,它的内涵更广更深,其临床疗效毋庸置疑。然内经之理言简却意繁,司天方列方而无释,虽令学者难以完全悟其道,但吾等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nyeyou.com/xfhgx/1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仝小林教授四焦之三中焦上篇脾胃系病
- 下一篇文章: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每日一练第39